血友病的经典、有效疗法,就是以“缺什么补什么”为主要思路的替代疗法——思路虽然简单,但这一疗法是科学家们一百多年辛苦钻研的智慧结晶。
缺血?那就补点血吧 | 图虫创意
虽然公元2世纪已经有关于血友病的相关记载,但直到1934年,医生们才发现输注全血可以缓解患者症状[5]。但全血中凝血因子含量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直到1958年,血友病与第八/九因子之间的关系才第一次被揭示[5]。又到了上世纪70年代,针对血友病的高纯度凝血因子制剂(血液冷沉淀第八/九因子制剂)[4]。到上世纪90年代,替代疗法已趋成熟,发达地区的重症血友病患者(除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平均寿命终于已与普通人几乎没有差别[6]。
替代疗法成了血友病患者的曙光。但是,曙光还没照耀多久,阴影又随这些血液制品悄然而至。
上世纪80和90年代,有60-70%的重症患者,在接受血液或相关制品的治疗后,发生了艾滋病或者病毒性肝炎的大规模感染,即使那些接受了冷沉淀制剂治疗的血友病患者也未能幸免[7]。
之后,制药公司和科学界快速反应,完善了血液检验检测以及血液微生物的灭活技术,加上90年代初期商业化重组第八/九因子的出现[8],现在的血友病患者已经可以安心接受凝血因子为主的替代疗法了。现今,国内医保,也已经把血友病纳入特种病医保范畴,患者只需支付少部分费用,就可以接受相关治疗。
但是,有一部分的血友病患者接受替代疗法后,症状未见丝毫缓解。原来大约有25%的甲型血友病患者以及5%的乙型血友病患者,在接受第八/九因子治疗后,产生了抗体[9]。目前,对于抗体的产生原因仍未有统一的定论,但医学家们已提出了暂时应对的“绕道疗法”:既然不能直接补充缺乏的因子,那我们给患者补充可以活化下游凝血反应的其他凝血因子,一样可以促进凝血,但促凝效果并没替代疗法理想[9]。
正常凝血过程,替代疗法补充红框其中之一,绕道疗法补充篮框物质或相关物质 | 参考文献[9]、[10] ,作者绘图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除了替代疗法、绕道疗法,基因治疗用在血友病上的应用也备受。因为血友病致病基因单一、机制明确,是基因治疗应用的良好平台。虽然过去基因治疗仍然有疗效不佳、宿主对基因载体排斥等问题,曾经一度停滞,但随着基因编辑的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在血友病患者上的应用研究已经重新开展,而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根治血友病的强力疗法[4]。
除了对症治疗,血友病患者还可以怎么做?
除了对症治疗,对于血友病患者日常习惯的指导,也是血友病患者的医疗干预重点。
既然血友病患者容易因为小碰撞而流血不止,那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不是应该避免所有可能会造成损伤的活动呢?
血友病患者是否要避免所有可能会造成损伤的活动呢?| bestpractice.bmj.com
在过去,对血友病认识的不足以及相关疗法的缺乏,被视为“玻璃人”的血友病患者无法参加体育运动,甚至连普通的体力活动也不能做[11]。
替代疗法出现后,虽然血友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已和普通人相差无几,但是,由于缺乏运动,血友病患者的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也是一直在增加。一项针对血友病患者内分泌失调的研究显示,42.5%的血友病成人患者有超重或糖尿病的问题;2009年德国一项关于老年血友病患者并发症的研究显示,52%的60-85岁患者有超重的问题,其中10%同时患有糖尿病;加拿大、美国等地于2008年前后也有关于血友病患者有更高肥胖和糖尿病率的报道[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