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放口中舔毛;不要在写字绘画外使用;不能在溶剂里使用;笔尖套是在运输中作为保护笔头使用的,一旦用笔后就不要再装上,以防笔毛腐烂和出现脱毛现象。
五、名品
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湖州的湖笔、蜀中川笔、河南的太仓毛笔、河北的侯店毛笔、湖南湘阴的长康毛笔以及江西的文港毛笔(华夏笔都,晏殊故里)
1、宣笔
宣笔产于安徽宣城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笔”),是中国毛笔之祖。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盛行于唐、宋,均有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2、川笔
四川境内所产毛笔的统称,简称川笔、蜀笔。川笔、蜀锦和蜀绣均为蜀中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优秀代表。川笔主要以成都、达州南坝、乐山、南充、叙永、绵阳等制笔聚集地。所制作羊毫、狼毫、鸡毫、猪鬃以“刚柔相济,温润饱满”特点著称。蜀中有锋颖猪鬃为川笔中的猪鬃毛笔提供材料保证,同时猪鬃毛笔的使用对于嘉州画派影响颇深。川笔、川墨、夹江宣纸、苴却砚为四川文房四宝。
3、湖笔
湖笔它挥洒自如,经久耐用,素有“笔颖之颖技甲天下”之称,湖笔的产地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湖笔之乡在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湖笔,又称“湖颖”。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这是湖笔最大的特点。这种笔蘸黑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这一带的山羊,每只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也只有六钱。一支湖笔,笔头上的每一根具有锋颖的毛都是在无数粗细、长短、软硬、曲直、圆扁的羊毛中挑选出来,具有尖圆齐健,毫细出锋,毛纯耐用的优点。
4、太仓毛笔
位于河南孟津平乐镇的太仓村的“太仓毛笔”。太仓村,因古为皇家粮仓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占了95%以上。太仓毛笔制作历史有据可查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太仓村制作毛笔的有几十家,比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云升、潘太生等几家,这些名字也成为他们各自的号。有两家还在西安设立毛笔商铺,专营太仓毛笔。太仓毛笔的特点是笔锋锐利,饱满圆润,吸墨性强,使用起来柔而不软,婉转流畅,富有弹性。那时的太仓毛笔销往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诸省(自治区),在北方地区久负盛名。其中以小楷笔最为著名,成为商家不可缺少的记账工具。太仓毛笔还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睐,成为日常公文的书写用笔。太仓村制作毛笔者多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时期有“南湖北潘”之说。
5、蒙笔
中国侯店毛笔产于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古称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古称象笔。侯店毛笔选材精良,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主要产于“衡水毛笔之乡”桃城区侯店村,品种多达二百七十多种。侯店毛笔制笔工艺分水盆、零活、干作、刻字、色装等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整个流程全部执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李先念、杨成武、高占祥、王任重、姬鹏飞、方毅、刘志坚等国家领导人到侯店村视察,并试笔题词。启功、范曾、刘炳森、肖劳、沈鹏、范曾、孙墨佛等著名书法家及末代皇帝弟弟爱新觉罗傅杰,为侯店毛笔泼墨赞绝。侯店毛笔,蜚声异域,名扬海外,远销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三百多万支。荣获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国家部优产品证书及天津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天津外贸出口免检证书。毛笔中“风云”、“水月”、“小狼毫”等多种毛笔被天津口岸定为“信得过的免检产品”。侯店毛笔十分重视毛笔的装饰,以适应国内外用户的要求。侯店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靠做毛笔为生,到1952年村里成立了侯店毛笔厂,这才告别了以前的家庭作坊式生产,走上了工业化之路。侯店毛笔最红火的上世纪80、90年代,每年来自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海外订单络绎不绝,那时为了完成订单,厂里经常要加班加点,每年的销售额都在几百万元。侯店毛笔古朴、典雅、精美是广大书画家及艺术品收藏家的首选佳品,也是单位或个人交往、馈赠的上等礼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