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唐】 《送子天王图》 (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馆藏
此作或定为宋人摹本,并列为宋画。但作为执笔的图像,应作唐代之现象计。
此为书法类的执笔图像。图中文官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单苞)式执笔法。

【唐】 《送子天王图》

【唐】 《送子天王图》局部放大
下图【唐】 韩滉 《文苑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 韩滉 《文苑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 韩滉 《文苑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或定为五代周文矩所作。
图中执笔者作思考欲书之状,大拇指与食指执笔可以确定,然中指抵不抵笔杆难以确认,故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皆有可能。
5、五代的执笔
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执笔的传统,执笔方法似以二指单钩法为主,辅以三指单钩。南唐李煜在《书述》中有论述书法执笔的文字,并首次提出执笔的“七字法”压、钩、揭、抵、拒、导、送,且与“拨镫”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可以将此观点看作为五指执笔的理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就是现代所提倡的五指执笔的理论。

6、宋代的执笔
宋代可说是执笔方式的一大转折点。从宋代数量可观的执笔图像﹙图13.1–13.20﹚可知,宋代在继承唐、五代主流性执笔法一一单钩法﹙二指、三指﹚的同时,双钩式的执笔方法逐渐显现,终至呈现出二指、三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并行的局面。
宋代执笔理论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苏轼(东坡)的名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黄庭坚本人怎么执笔,他在《论书》中说“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下图:【宋】 佚 名 灵芝大师像(部分) 日本泉涌寺藏
此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7、元代的执笔
如同元代居于宋与明之间的历史地位一样,元代执笔也属于前朝二指单钩偏胜于三指双钩与后代三指双钩偏胜二指单钩法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两种执笔方法交替并行的新局面。
下图【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此图执笔者采用食指与中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小指明显不拈笔杆,名指作弯曲状,弯曲便不拈笔杆,所以判其为三指双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