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在谭家桥白亭木竹检查站左侧山涧畔的一块大石头上,此时已经是黄昏,晚霞漫天,他就这样静静地瞭望着远方。
所有人都不愿去打扰这位戎马半生的老人家,他们知道,此刻将军心中,一定是悲壮而苍凉的。
天黑之前,粟裕终于起身,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话:“我死后,将和战死在这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就是在这里打了败仗!”

图 特赦后的王耀武
回到北京之后,粟裕对夫人楚青说:“我在革命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和我共同参加战斗的同志中,牺牲的同志有数十万,可我还活着,看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死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八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病逝于北京。
楚青向党中央、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军委传达了他的遗愿,中央领导高度评价了粟裕的高尚情操,决定尊重他的意愿。
4月28日这天,黄山东麓大雨滂沱。
中央军委、南京军区有关负责人和粟裕的儿子粟寒生一同护送着粟裕的部分骨灰,来到了安徽谭家桥,在距离白亭木检查站约100米的后山山坡之上,将骨灰盒葬下。
这是一场极为简单的葬礼,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宣读悼词,仅仅是放上骨灰盒,盖上泥土。
同志们在将军的墓旁种上了几棵黄山松和几棵柏树。
从附近冒雨赶来的黄山区干部和群众们,在雨中默默肃立,送粟裕大将最后一程。

图 晚年的粟裕大将
1986年春,黄山区人民政府拨专款再次修筑了花岗岩墓丘,并且竖起“粟裕将军骨灰墓”的墓碑。
这么多年过去了,谭家桥的老百姓们每年依旧会自发去瞻仰粟裕将军墓,他在这里留下了遗憾,用特殊的方式陪伴着牺牲在这里的战友,他的墓地也成为老百姓们寄托爱国之情的载体。
谭家桥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是听着这段悲怆的故事长大的,他们都懂得将军心内的遗憾,也明白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粟裕长眠在此时,拒绝了所有的形式主义,拒绝了劳民伤财,不愿过多打扰这里的百姓,他怎会愿意有心来看他、寻淮洲和其他烈士的后世人,多花一分钱。
一张小小的门票背后,就是这样一段让人流泪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