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鼓浪屿”
“鼓浪屿”这个名称,由三个各具含义的单字词组成。鼓,即鼓声;浪,指海浪;屿,是岛屿,相传海浪冲击这座海岛西南海滨的一块有孔洞的礁石时,发出擂鼓般的声响,这块礁石从而得名“鼓浪石”,这座小岛也就被称为“鼓浪屿”(当时音译“Kulangsu”)。而关于鼓浪屿现在所用名字的另一种更早的说法,则源于视觉,据说登高而望,可见海浪涌向岸边的礁石,有如擂鼓。

鼓浪屿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九龙江的出海口,全岛面积约1.88平方公里,隔着约600米宽的鹭江海峡与厦门市区相望。岛上散布着七座花岗岩小山,以及众多的洞壑和井泉。环岛四周,白色的沙滩与多姿的礁石群交替散布。全岛外观略显狭长,好似一艘停泊在海湾的帆船[1]。
鼓浪屿的曾用名与美称02
在宋、元时期,这座小岛还是不为人知的荒岛,因为略呈圆形,且沙滩环绕,被称为“圆沙洲”,又称“圆洲仔”。关于这座小岛的得名,民间还另有一说:圆沙洲从西北到东南有五座低丘绵延伸展,在面对厦门岛一侧的海滨会合。按堪舆家的说法,此地势为五龙聚首,五龙聚首之处被称为“龙头”,圆沙洲也被称为“五龙屿”。在厦门话中,“五龙”与“古浪”发音极为相似,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黄仲昭编纂《八闽通志》时,将这座小岛称为“古浪屿”[2]。明万历四十年至明崇祯元年(1612-1628年)由何乔远编纂增补的《闽书》中记载道:“鼓浪屿在嘉禾海中,民居之。洪武二十年与大嶝、小嶝具内徙。成化间复旧。上有大石壁立,刻‘鼓浪洞天’四大字。傍有岩,名日光。”[3]这是首次记载屿内至今已知最早的有文可稽的文物——日光岩东侧石壁上的“鼓浪洞天”石刻、同时首次将这座小岛的名称记载为“鼓浪屿”的地方志书。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人黄受采在为其叔黄振山撰写的墓志铭中称“宗人世居鼓浪”,这是目前屿内可以见到的关于“鼓浪屿”的最早记载。几乎与此同时,厦门名士池显方在其所写的诗中开始用“鼓浪屿”来称呼这座小岛[4]。当然,“鼓浪屿”肯定比“古浪屿”、“五龙屿”更为文雅,更富有诗意,因而更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自然也就成为广泛采用的名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