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如此,沧海桑田本是其中应有之义。遗憾之余,若转变一下思路,并非没有惊喜。比如当年的瓮山泊,如今成了颐和园里的昆明湖;当年漕运鼎盛时储粮的南新仓,成了北京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研究漕运和仓储文化的历史实物。此类遗产还有很多。这些历史遗迹在今天被赋予了新意,重新参与了当下,正如当年的汇通祠成了今天的郭守敬纪念馆。它们有力地参与了当下生活,又有效地唤醒了历史。
纪念馆不大,但内容并不少,关于郭守敬,我希望知道的皆有所示,先前的盲区,展陈也以不同的方式尽数呈现给我。我还聊发少年之狂,顺道体验了一把小朋友们的观展方式。纪念馆特地为小朋友开发了体验式观展路径,把游戏和艰深的物理与水利原理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让孩子自己动手,寓教于乐,在游戏之间就弄明白了当年郭守敬在河道上建水闸、节水行舟等重大水利发明。不得不感叹,声光电、现代传媒技术在展览中的作用非同寻常。过去我们会认为,看展览完全是一种单向的、刻板的知识获取活动,世易时移,博物馆已然成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声光电和视听盛宴,同时也是历史与当下的有效互动与对话。郭守敬奔波在河山之间时,断不会想到700多年后,他的所思所行会以别一种方式快捷生动地呈现出来。想必他也预料不到,他与一座城、一条河、一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会以一座纪念馆的形式被高举在积水潭边,从而让他的科学与创举,更好地被一代代人持久地申张与弘扬。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6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