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河西走廊,简称“河西”,位居中国西部地区,在甘肃省的西北部,北山—阿拉善高原以南,祁连山以北,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形似走廊地处甘肃黄河以西而得名。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30—120千米不等,包括阿拉善高原中西部地区总面积约为40万平方千米。 主要涉及甘肃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 河西走廊的中心城市为武威市。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多民族不断交锋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
由于河西走廊独特的通道地位和多民族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宝库。同时,也是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活教材,成为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区域。

河西走廊生态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交通、能源、电信、物流战略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路段,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沿革
地质研究表明,河西走廊的形成时间约在2亿多年前。在缓慢的地壳运动中,河西走廊周边的祁连山、天山和昆仑山渐渐隆起。
约在8000万年前,经过两次天崩地裂的造山运动,出现了许多奇峰怪岭。此时,古地中海的暖流吹拂着河西走廊大地,这里四季如春,植物茂密,呈现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大约到了4000万年前,由于另一座巨峰——喜马拉雅山的缓缓隆起。喜马拉雅山的运动,带动了祁连山的大幅度隆升,使河西走廊一带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物和冲积物。这一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于,印度洋暖流的通道被喜马拉雅巨大的山体所阻隔,使海洋暖湿气流无法到达这里。而来自北极的寒流却肆虐而下,横扫千里。由此,使整个河西走廊的气候趋于恶化,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已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和火烧沟文化等古文化遗址表明,距今约5000年前河西走廊就有人类活动。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看,约在4000年前这里的居民已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在河西走廊历史上,建置的出现是在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从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开始,后来又增设张掖、敦煌二郡,统称为“河西四郡”。
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武威、张掖各辖10县,酒泉辖9县,敦煌辖6县,共计35县。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