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凉”分别为:前凉(301—376年),治姑臧(今凉州),辖河西走廊18郡,最终为前秦所灭。前秦匆匆走过之后(只有10年)。
后凉(386—403年)建立,亦治姑臧。其辖地东边以金城郡与乞伏西秦相邻,西边置高昌太守,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域大都督镇守高昌。除前凉18郡外,新设昌松、番禾、西河、乐都、西安,三河、浇河和临池等8郡。显然,其控制范围达甘、青部分地区乃至新疆境内的天山南北,可称得上是当时西北较强的一支割据势力。
南凉(397—414年),最初治所在乐都(今青海乐都),406年迁治姑臧(今武威)。
西凉(400—420年),初设治敦煌,后迁往酒泉,辖今酒泉、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亡于北凉。
北凉(401—439年),初设治张掖,后迁至姑臧,所辖范围包括整个河西走廊,还有西平、乐都至湟水流域以及天山一带。
北魏,凉州治武威(今凉州区),辖武威(今武威市境)、番禾(今永昌县)、临松(今张掖市和民乐县之一部)、梁宁(今酒泉市)。
北周,河西走廊设凉州、甘州和瓜州。凉州,治姑臧,辖区大致范围包括今民勤东北、武威、永登东南、永昌西部。甘州,治永平(今张掖市西北),辖区大致为今张掖、山丹、民乐、酒泉、高台之一部。瓜州,治鸣沙(今敦煌市东南),辖区约为今敦煌、瓜州、玉门市之一部。

隋初,为避免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
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取消郡一级建制,确立州、县两级制。最初,在河西走廊设三州,即凉州(今武威部分地方和永登县南部)、甘州(今甘州部分地方和肃州)、瓜州(今敦煌、瓜州和玉门部分地方)。
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再次恢复为郡。
入唐之后,唐太宗时期全国共分为10个道,同时将原来的郡改为州。河西走廊属陇右道。唐玄宗时又恢复为郡。唐肃宗时再次改郡为州。自此,一直为州、县两级制,终唐一世。当时,河西走廊设有5州,即凉州(辖今凉州、金昌、古浪),甘州(辖今甘州、山丹),肃州(辖今肃州、玉门),沙州(辖今敦煌),瓜州(今瓜州)。
到了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将陇右道一分为二,黄河以东仍称陇右道;黄河以西称河西道,并置河西节度使。分设后的河西道辖凉、甘、肃、瓜、沙、伊、西等7州。“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河西走廊各州,并废除了原先的州、县、乡、里建制,按不同区域重新建立若干部落,实行统一管理。
宋时,河西走廊为党项羌所统治。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王国正式建立,定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西凉府为其辅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