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元代,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河西走廊的甘、肃二州之首字相并取名为“甘肃”,正式设立“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长官为平章政事),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张掖)。主掌监察的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亦设甘州。河西走廊设有甘州路、永昌路(原凉州)、肃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兀刺海路。甘肃行政区划大致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在中国行政史上,元代首创的行省制度成为地方行政最高一级建制,沿用至今。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一直到了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明廷认为行中书省的职权过大,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出现割据局面,决定废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础上,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此时,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在河西走廊设有甘州五卫:即甘州左卫(今张掖)、甘州右卫,甘州中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肃州卫(今酒泉)、山丹卫(今山丹)、永昌卫;凉州卫(今武威市)、镇番卫(今民勤县)、庄浪卫(今永登县南)、沙州卫(今敦煌、瓜州);赤金蒙古卫(今玉门西北赤金堡)、罕东卫(今酒泉市西南)。另外,在河西走廊还设有古浪、高台两个守御千户所。
清代,地方行政建置基本为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清初河西走廊建置沿用明制。
直到雍正二年后,对河西走廊建置作了较大调整。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清代的府、州、厅制。民国初,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河西走廊为甘凉、安肃二道,但治所有变。甘凉道,治武威县,辖甘、凉二地。安肃道,治酒泉县,辖肃州、安西二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河西走廊设立了三个专区,即武威专区、张掖专区和酒泉专区。1955年10月,撤销武威、酒泉二专区,合为张掖专区,治张掖。
1961年,重新恢复为三个专区。
1965年,从酒泉专区划出嘉峪关,设嘉峪关市(地级);1970年,又将嘉峪关划入酒泉地区(1969年10月后称地区)。
1971年,再次将嘉峪关划出酒泉地区,连同嘉峪关地区指挥部、三九公司并为嘉峪关市(地级)。
1982年,从武威地区划出永昌县,成立金昌市(地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