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统一管理,汉在这里实行军事屯田,推行军农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中国历史上,河西四郡的建立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分设13州,各州设一刺史,史称“十三刺史部”。河西走廊属凉州刺史部管辖。

东汉时,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赋予地方官以较大的权力。在郡之上又设立起了州一级地方政权,并将刺史更名为州牧。由此,将实行了400年之久的郡、县两级制改为州、郡、县三级制。当时,凉州辖10个郡,99县和2个属国。
河西走廊设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另外,新增设了两个属国。一个是张掖属国,在今张掖市的东北面;另一个是张掖居延属国,在居延海西一带(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属国在政区级别上相当于郡,地方长官称都尉。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在河西置雍州(州治姑臧),撤销凉州。
三国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前朝的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
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重置凉州。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设有凉州1州(另外一部分地方分属雍州和益州),12个郡,77个县。”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方属蜀国。
凉州领金城郡(治今兰州西)、西平郡(治今青海西宁)、武威郡(治姑臧县)、张掖郡(治今张掖西北)、西海郡(治居延)、酒泉郡(治今肃州)和敦煌郡(治今敦煌市西)。河西走廊的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属于魏。西晋时,凉州治姑臧,辖6个郡,即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酒泉郡和西郡(今山丹一带),共41个县。
“五凉”,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于河西的、以“凉”为号的五个割据政权。
其中,有两个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卢水胡人沮渠蒙逊所建立的北凉。
从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算起,直到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沮渠氏建立的北凉灭亡,“五凉”的存在的时间长达13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