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感觉,最终都幻化成文字片段,融入了这个系列文章。写作过程如脑洞大开,颇有一些“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快感。
忽然想,写这个系列文章,亦如“转山”,恰似开启另外一场心灵的朝圣之旅!

从南面望去,冈仁波齐犹如坚实的金字塔。
许多经典的照片,选的就是这样的“定格”角度。
但是,换个角度呢?
转山途中,9月9日中午11时48分,疲惫至极的我,在微信发了个朋友圈:
“在冈仁波齐,转山的殊胜感觉,妙不可言。
禅者眼里一切皆美。此刻的冈仁波齐,恰似一列中国高铁“冈仁波齐”号,蓄势而出。
扎西德勒!”
漫长的“转山”行程,给了我们360度,全景观察冈仁波齐的机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只有身临其境,你才会最终明白:“转山”绝不是观景拍照那么简单。就“转山”而言,走走停停,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消耗的包括你有限的体力,甚至会消磨你,或许并不坚定的意志。

现在回想起来,“转山”的前四分之三路程,我是走走停停,拍个照片啊,取个景、发个呆什么的。渐渐地,就落在大部队的后面了。
尽管随即我在后面拼命追赶,结果是,耗费了更多的体力,距离并没有拉近多少,还是被比我们晚很久才出发的牦牛“辎重”队赶上,并超越了。
记得有句话这样说:不怕慢,只怕站。
当“叮叮当当”的响铃从身后传来的时候,我意识到:驮着我们行李物品的牦牛队,追上来了。
你看啊,牦牛的行进速度不是很快,晃晃悠悠的。但是,没有特别的指令,它们一刻都不会停,慢慢地前行......直至终点。
超越我们的牦牛队,摇着“叮叮当当”的响铃,在我们的前方疾行,越走越远。
此时此景,我的这个心绪啊,是真叫那个乱。多想拽着那个牦牛尾,借个力尽快把我拖到哲日普寺,尽快入住心向往之的希夏邦马宾馆。
心越乱,脚步似乎就越沉重。心乱,则诸事皆乱。

接下来的行程,是漫长而沉重的。好不容易熬到“补给站”,见到了在此歇息的几位队友。那一刻的感觉,好像回到了“家”,一下子松弛下来。
此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了。肚子似乎全然没有饿的感觉。
在这个简陋但很温馨的棚帐里,飘着奶茶香,也弥漫着浓重的泡面佐料味......奶茶、泡面,除了这两大类,基本没得别的选择。
转念一想啊:这看起来确实简单,但是,可以满足“解渴、果腹”的基本需求!
就生存而言,物质欲望的满足,其实,原本就可以这样“简单”!平时啊,可能是我们过于“贪婪”,见到各种美食,什么都想要;而似乎到最后,味蕾麻木了,感觉什么都没有味道。
就在那一刻,忽然觉得轻松了许多。奶茶呀,泡面呀,觉得格外香!
不是老是觉得“心累吗”?
索性简单起来,把“心格式化”!
现在看来啊,所谓将心“格式化”,实际就是不断做“减法”,减、减、减,目的一个字——“空”。
说起来容易。如何才是“空”?
这个“空”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呢?
像电影《冈仁波齐》中的朝圣者一样,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身体累,心,却始终快乐着!”
反过头来看啊,既然“心始终快乐着”,身体还会感觉累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近似于“开悟”。
由于“磕长头”,这些转山者,他们的额、头发、脸、手,穿的衣服,看上去好像“脏乎乎”的,但是,他们的内心啊,无比纯净!
“转山”的意义,或许就简单纯粹: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前进,再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