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刊行时间上看,《萝轩变古笺谱》早于《十竹斋笺谱》基本上是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 除了两谱明确的出版时间是一个证据外,还有一个证据来自饾版技术的运用。《萝轩变古笺谱》没有 使用复杂的饾版技术,而是大量采用一版多色的套印方法,这在制作难度上低于《十竹斋笺谱》使用的饾版技术。一般来讲,复杂的印刷工艺要晚出于简单的印刷工艺,这也是《萝轩变古笺谱》早于《十竹斋笺谱》的间接证据。再者,从两谱的分类和作品数量来看,《萝轩变古笺谱》都少于《十竹斋笺谱》,而且《十竹斋笺谱》在分类的名称上借鉴了一部分《萝轩变古笺谱》的内容,都说明《萝轩变古笺谱》刊行早于《十竹斋笺谱》。相似的例子可以参看《程氏墨苑》与《方氏墨谱》的关系。
从出版时间看,《十竹斋笺谱》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刊行,其实它作为单页、单册印刷品出现的时间可能要早得多。著名版本学者沈津曾撰文指出十竹斋笺谱早在崇祯七年(1634年)已在坊间享有盛名,说明《十竹斋笺谱》的结集出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及《萝轩变古笺谱》的刊行似乎为 1640年吴兴闵刻本《西厢记》版画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借鉴。
二、闵刻本对彩印版画的探索历程
位于南京东南方向 240公里的浙江湖州,在明代天启、崇祯年间成长为新的刻书中心,其中乌程县晟舍镇的凌、闵两氏为湖州刻书的代表。三国时期,湖州曾隶属于吴兴郡,晚明凌、闵两氏刻书常以“吴兴”为地名,因此版画史家称其刻印的版画为吴兴版画。
吴兴刻书纸墨精良,字体端庄,行距开阔,阅读体验极佳,尤以凌、闵两家的朱墨套印本享誉书林。至于版画,则以来自苏州的画家王文衡为代表,其创立了一种山重水复、细劲繁密的绘画风格,与同时期的苏州版画、武林(杭州)版画鼎足而立。
王文衡长期服务于凌、闵两家。据笔者寓目,其绘制的版画作品有《红拂记》《琵琶记》《西厢五剧》《南音三籁》《红梨记》《牡丹亭》《邯郸记》《绣襦记》《异梦记》《古艳异编》等,时间跨度为从泰昌元年(1620年)到崇祯时期。
王文衡的绘画才能让吴兴的刻书家们较为满意,但后者似乎还有更高远的追求,受文本朱墨套印的启发,版画作品也出现了朱墨套印的例子。《玉茗堂摘评王弇州先生艳异编》十二卷,明末闵氏朱墨印本,在第一卷十二幅墨色插图里均用了朱色的题款,这一创新设计呼应了文本的朱墨二色,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为闵氏从墨色插图向彩色插图发展的一次探索。类似的例子还有另一本朱墨套印本《绣襦记》,首卷附有墨色插图十六幅,每一幅的空白处都印有朱色的题目,以印章的形式出现,这种方式可能比《玉茗堂摘评王弇州先生艳异编》出现的时间更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