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大家开始把眼光放在了国产机器上。
目前在全国,约有七八家较大规模的生产滑雪机的企业,分布在北京、上海、无锡、常熟等地,价格在30万元—50万元不等,可以使单店成本大大下降。
杨志泉是一位国产滑雪机的研发者。当年,北京有了第一台进口模拟滑雪机的时候,他去试滑,拍了不少视频。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行业多年,杨志泉觉得这种设备他也能做。去国外考察调研了一番后,杨志泉和同事开始制作样机。乘着北京冬奥会申奥成功的东风,有不少人很看好这个项目,都纷纷鼓励他说,这能做成一个新产业。
没承想,2017年杨志泉只卖出去了2台模拟滑雪机,2018年卖出去了10台。虽然有些挫败感,但他也没气馁。转机很快到来,2019年,国内的各类城市滑雪空间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对滑雪机的需求也一下子增大了。2019年,杨志泉卖出了将近200台机器,近几年销量能稳定在每年七八十台左右,深圳、广州、绍兴、青岛的客户都在向他订货。
杨志泉告诉记者,制造模拟滑雪机本身技术难度并不是很大,但做好也不容易,电机选配和软件编写要有专业度,机器还需具备可靠性和耐久性。另外,整机的安装也需要一些技巧,噪声要小,粘雪毯有专用的工具,胶要涂得均匀,粘得不能有一点空隙,否则开胶以后很难修理。
杨志泉坦言,目前国产机器最大的瓶颈在于雪毯的织造上。一开始,他找了织造足球草坪和观赏仿真草的国内厂家为自己的机器编织雪毯,但因为滑雪机所需要的雪毯面积太小,成本很高,所以没什么厂家愿意接单。“我想要织100平方米,根本没有厂家愿意织造,最少要织800平方米起。”杨志泉说,他拿着国外雪毯的样品向厂家提要求,但最后织出来的产品效果不好,他只能再去专门进口雪毯这一个部件。
从事模拟滑雪机制造和销售多年,杨志泉也从形形色色的客户那里,见证了这个行业的起伏。“一个地方经济越发达,滑雪机的生意就越好做,比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大连和青岛也还可以。”毕竟,滑雪目前还是一个针对中高端消费能力客群的项目,需要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消费意识。因此,杨仁海在门店选址时会选择客流量大的商圈,金海东最新的武汉门店也进驻高端商场里。
虽然现在未必挣到钱,但行业内大多数人相信,未来是一片蓝海。
前景
为了克服发展中出现的瓶颈,从业者们纷纷开始探索复合、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上海现在有一半的室内滑雪空间还是单一的盈利模式,只做滑雪机培训,这样一般的话只能支撑3年左右的时间。所以说我们要通过多重盈利模式的叠加,才能保证整体的平稳发展。”杨仁海坦言,最常见的盈利模式叠加,就是带动客群的二次消费,通常将滑雪机培训与滑雪旅行和售卖滑雪装备进行捆绑搭配。
金海东以前的主业,就是滑雪旅行,在做一段时间滑雪旅行项目以后,他意识到可以把模拟滑雪机作为滑雪旅行在城市中的训练基地,公司运营规划就是三个板块:滑雪机教学培训、滑雪装备产品售卖以及滑雪旅行。
这也是大部分从业者的思路。学员在滑雪机上学习滑雪,在达到一定水平后,自然会有去室外雪场滑雪旅行的需求,而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装备也相应需要置换和提升,三个业务板块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一方面丰富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学员更多的需求。“从顾客的角度,团体滑雪旅行也能够减轻第一次上真雪的忐忑,另外,团购优势可以使我们拿到滑雪场的折扣价,可以节省30%左右的费用。”边玉生补充道。除了基本的售卖装备和滑雪旅行,近几年,也有滑雪空间拓展了咖啡馆、简餐甚至是高空探险等其他娱乐项目,与滑雪本身并无直接关联,希望吸引更多客流。
业内人士存在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盈利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滑雪机培训本身上面,二次消费太受制于顾客的个人选择,也受制于疫情等一些不可抗力,很难作为固定的收入。
除了滑雪机、装备售卖、滑雪旅行三件套,杨仁海正尝试打开青少年竞技滑雪这一新市场。“目前,上海部分青少年滑雪队都在我们的场馆训练,同时,上海十几所学校开展了滑雪进校园的培训试点。未来市场的增长,在我们青少年群体中。”杨仁海说。的确,近几年国家对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比如长三角地区有许多学校都新开展了冰雪项目的专题课程。全国青年运动会也增加了冬季项目的比赛。因此,滑雪培训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