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这对许多在大公司工作的基础员工来说已经是一道坎。据几大著名的互联网大公司内部暴露出来的消息,他们的HR重点会清退公司35岁以上的员工,因为到了35这个年纪大多都有家庭,有老婆孩子,父母年纪也大了,所以一旦家里有事就会请假多。所以被HR归纳为35岁以上的员工事多,不愿意加班,精力差,要求多。

类似于这种35岁危机的话题已经成为社会上热议的话题,人们也在向这些大公司发问难道35岁以上的人就不算人才了吗?难道35岁以上的人就没用了吗?对于类似的这种关于人才的话题早在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中就有相类似的例子。
那是在汉武帝时期,有一次他找身边的大臣汲黯讨论人才的事情,汲黯在向汉武帝进谏说:“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

意思是说皇帝陛下你寻找人才也很辛苦,但每次人才来了还没发挥他的才能,你就因为一些其他时期把人才给杀了。我也担心到时候人才被你杀完了,谁来帮你治理国家呢?
可汉武帝是怎么回答的呢?汉武帝回答说:“什么时候也不会缺人才的,只是没有人识别人才,假如能识别人才,就不用怕没有人才。人才就好比是器物一样,假如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他的作用,那和那些没有才干的人一样,不杀还等什么呢!”
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资治通鉴》第19卷 汉纪十一
从汉武帝和汲黯说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其实汉武帝坚持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到处都有人才
对于汉武帝时期来说,朝廷要选拔人才是有一定途径的,朝廷不仅仅建立太学专门培养人才,同时也通过察举制从地方上网罗人才。因而这在当时应该是两种主要的人才向上流通的制度,具体这两种制度是怎么样的这里就不作详说,可以说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让汉武帝网罗当时的一批人才,所以他才会说不缺人才的话。
对于目前的那些大公司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人才是不缺的,假如你做不到他们的996标准制,不以公司为中心的话,有的是人来顶替你的岗位。我们每年光毕业的大学生就有近百万,何愁招不到他们的人才呢?给钱,给机会,来的人自然就多了。

用人如器,你要发挥器的作用--以价值为中心
在汉武帝的眼里,人才就好比器物一样,你是一把刀,你就要发挥刀的作用;你是一件衣服,你就要发挥衣服的作用。总之,每个器物都是有它的特殊的属性的,用了你就要发挥它的属性。

对于现在的公司岗位也是一样,把你安排在这个岗位,你就要发挥公司认为这个岗位最大的价值,当然这个价值不仅仅以公司给的岗位职责上的条目为准,假如公司觉得发挥不了,所以就会出现35岁这个概念。
就是因为35岁可能会顾及到家庭、孩子、父母、建康等因素,公司会觉得你拼劲不够,主观能动性差,也不那么好忽悠了,所以你在这个岗位上做不到公司的要求,自然就会让你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