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神学背诵——顾炎武的自督读书法有多厉害,147000字倒背如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来的,他被称为清学的“开山鼻祖”,与王夫之、黄宗羲二人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还是音韵学家。是顾炎武的超强记忆力也让人惊叹,他能够将“十三经”倒背如流。
顾炎武从小就聪明伶俐,而且相当爱学习,他1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读各种史书、文学名著。顾炎武13岁时,其祖父要求他读《资治通鉴》,但同时告诫他:“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因此,顾炎武深知读书不能走马观花,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对待它。日后顾炎武也总是脚踏实地地做学问。
顾炎武在27岁之后,果断地放弃了科举考试,开始博览群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从而成为明末清初的一代宗师。而在读书方面,顾炎武则有自己的一套“自督读书法”。
一,自督读书法

1,在看书的时候,他每天都会给自己规定必须读完的章节;
2,当看完规定的章节后,还要将其抄写一遍,所以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本书变成了两本书。
3,每次读完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正因为这一举措,他一部分读书笔记在后来被编成了著名的《日知录》。

4,除此之外,在春秋两季的时候,顾炎武还要求自己温习之前读过的书籍,一边背诵,一边让人在一旁朗诵,如果发现存在差异,立刻停下来核对,以求精准地记忆。
另外,他还规定自己每天都要温习书本200页,如果没有完成温习任务,是绝对不可以休息的。
正因为运用这一方法,顾炎武可以将儒家“十三经”——包括《诗》《书》《易》等总共147000多字倒背如流。
什么叫儒家十三经呢?
四书:《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五经:
《诗经》
《尚书》
《周易》也成《易经》
《周礼》《礼仪》《礼记》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中庸》和《大学》称不上是两部书,只是文章而已。
《中庸》不到4000字,
《大学》不到3000字,这两篇文章出自于《礼记》。是南宋的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提取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
儒家十三经就是指四书五经,外加《孝经》和《尔雅》。儒家十三经对中国人的影响是任何其他典籍不能比拟的。
顾炎武能够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全都背出来,主要是运用了“自督读书法”,此法有什么记忆技巧呢?在此,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下。
在顾炎武的“自督读书法”中,他会要求自己在看完规定的章节后,还要将其抄写一遍。这种抄写的方法又被称为抄写记忆法,即动手抄写所要记忆的信息或资料,从而提升记忆效果的方法。
俗话说:“手抄一遍,胜读十遍。”虽然抄写比阅读要耗费更长的时间,但是从记忆效果来看,却是最佳的记忆方法之一。
如何进行抄写才能更好地提高记忆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二,抄写三法

1,摘抄。
将所要记忆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或重要段落摘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