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中国当代作家[1]。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起,从事专业创作。
长篇她的著名长篇小说有《浮躁》、《商都》、《废都》
中短篇小说有《兵娃》、 《姊妹本纪》、《早晨的歌》
散文集有《邻家少妇》 、《自在独行》 、《心迹》
他的语言有自然、平易、质朴、清新、含蓄、简炼、幽默、玄幽、怪拙和空灵的特点。
其中,
“玄”是奥秘,
“幽”是深藏,
“怪”是奇异,
“拙”是熟涩、朴讷而大巧若拙,
“空”是多意而有想象的空间,
“灵”是流动、意境和神来之笔
贾平凹的散文中有浓浓的诗情画意,明净幽远的意境,通达心底的哲理,得到心灵净化的美感。
大量的创作与贾平凹爱读书是分不开的。
贾平凹认为:

1,书是好友,不能一天不与它交流;
2,书是财富,书能改变生活,要逼着自己静心地读书。
他把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2个方法:
1,“触一通三”法。
他认为读书面不可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武术、绘画、舞蹈……凡是能找到的书,都要读。

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博并非不要专精。在这种泛读中,他认为只有精专于一,才能触类旁通。
孙犁的《白洋淀记事》这本散文集,他读了一遍又一遍,每遍都力求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知识。
这次学开头、结尾,下次学结构、景物描写,再下次学语言的运用,这样就逐渐摸索出写散文的门道。
这本书读通了,读其他散文书就顺当了。对重点书他坚持多遍阅读,先欣赏,次吟味,再研究,然后有得有悟。
贾平凹曾撰文详细谈论他阅读的一些心得。他说:“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
贾平凹读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敢啃硬骨头。
2,啃硬骨头法
像做任何事情一样,读书也会常常遇到拦路虎。在“拦路虎”面前是进还是退,这是读书是否获得成效的一个重要问题。
贾平凹在谈到散文创作时,谈到了学习《庄子》,他说:“《庄子》里的文章全都是说理的,博引旁征,从天上,地上,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进行论证。
庄子论证有个规律,都是形象,都有感情,都是由形象推进验证。贾平凹觉得要写好说理散文,就得学习中国传统散文,学庄子的文体和办法。他自己开头写散文,就是学庄子的。
学庄子要难学一些,但他觉得要学《庄子》,如果因其难就不学,那叫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