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文学科而言,首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工具。虽然数字人文、计算人文已经谈了很多年,但总体上人文学科的计算工具是严重滞后于计算机或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进展的。人文领域仍需付出极大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计算水平和智能能力。
比如近期人工智能领域的语言智能在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机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人类语言,机器理解语言的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为相关人文学科带来革命性工具,也为相关人文研究带来全新视角,对于历史、语言、心理、政治、传播等学科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但相关研究和应用仍然十分少见。
再比如说,近期人工智能领域的图神经网络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对于捕捉复杂网络系统中的隐性传播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被用作一种传播分析工具是有可能颠覆现有传播规律的。深度伪造、舆情引导、价值认知等一系列新技术,不仅带来便利的工具,更可能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
对于人文学科而言,更需要放下隐藏在内心深处关于人工智能会取代自己的不必要的担忧。在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的过程,一种隐秘的对抗来自于从业人员对机器取代自己的担忧。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再怎么发展,其本质仍旧是工具(注释1)。工具是无法代替人的主体性的。目前人工智能仍是在单一任务上接近或超越人类,只不过这份任务列表越来越长。在意识难题被解决之前,机器智能在整体性方面仍然难以达到人类水平。如果将智能的评测分解成一个个单一的任务,机器超越人类只是时间问题,比如计算、游戏、解题等等。但是,无数个单一任务的卓越能力也无法累积出人类智能所呈现出的整体性以及反思性特征。至少目前,我们是不会和一个机器谈理想、谈人生的。
事实上,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仍然需要人类专家设置领域认知框架、反馈结果好坏、验证知识对错。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言,人类专家是其学习的唯一来源。所以,人文学科的研究人员被技术代替,是个微乎其微的小概率事件。但是,掌握人工智能工具与技术的从业人员淘汰没有能力使用人工智能的从业人员,是个大概率事件。所以,本质上我们不是被技术淘汰,而是被同时代对先进技术有着敏锐嗅觉的同类所淘汰。
我深信人工智能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是时代赋予人工智能学者的重大使命。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绝不仅仅关系到机器的智能水平,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文与智能共舞不但带来机器智能水平质的提升,也将刷新人类的自我认知。
注释1: 不过需要十分警惕人工智能主体性自觉的诞生。科幻电影已经不止一次想象人类被自省自觉之后的人工智能所毁灭的故事。鉴于人类对自我意识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对人工智能的意识展开严肃思考、科学研究,并设置研究的伦理约束与法律规范,是必须的。如果让我回答何时启动这项工作,我的答案是现在。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蒋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