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以往器官移植的窗口期在 4 到 36 小时之间,基本上就靠冷藏+保存液保存,很多器官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变为无法进行移植的地步。器官移植中间的损耗令人痛心,因此 ECMO 曾是医生对于器官移植的一种期待,它可能会成为器官运输的一种标准方法。
现在,这种期待可能要给可以让器官重新开始工作的 OrganE 了。
移植外科医生 Gabriel Oniscu 就表示,考虑到 OrganEx 和 ECMO 对猪器官的影响不同,这个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或许可以「显著增加可用于移植的器官数量。」
重启动物的器官,但人呢?
在这波医疗领域的新可能性里,猪为人类立下了汗马功劳。比格犬、小白鼠、猴子等小动物也都曾为人类各类实验的进步做出牺牲,其中很多成功已经应用到了大众医疗领域。
在这次器官复活之前,也有研究人员试图复活过老鼠的视网膜。
他们把安乐死后的小鼠摘除了眼球,然后以含氧量 95% 的营养基质重新供氧。最终发现在感光测试中,重新供氧后负责接受转译外界光信号的小鼠视网膜感光神经元、负责传递转译后神经信号的视网膜双极细胞,其神经电信号活动有显著的恢复。
而进一步在人眼的实验中,研究团队也成功唤醒了人类视网膜黄斑中的感光神经元,让它们对明亮的强光、彩色光、甚至是非常暗淡的闪光都有反应。如果能在捐献者死亡的 20 分钟内获得捐献者眼睛避免缺氧的情况,复活的眼睛甚至能将感光结果传递给视网膜中的其他神经细胞。
虽然仍然无法避免显著的排异反应,但已经取得进步了。而且这个研究也足够幸运,毕竟在生物实验上动物模型产生的结果并不总适用于人类。从小鼠到人眼,结果的一致就已经足够让人开心了。而前面 OrganEx 技术所证明的猪器官复活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证明,去应用。
而 OrganEx 的存在除了能提升未来器官捐献并成功移植数量的可能性,还挑战了心源性死亡不可逆转的观点,同时重新提出了关于死亡定义的伦理问题。
纽约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 Arthur Caplan 就表示,器官复活的发现进一步强调了死亡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过程,这使得采用统一的方式判定一个人死亡变得具有挑战性。这意味着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对死亡的法律定义将不断改变。
当然,还有更大的争议在于「死而复生」这一点。
真的可以复活吗?如果今天的医学技术可以「复活」器官,那会不会也能复活人。事实上这完全是想多了。如果说这项技术对于心源性死亡的患者尚有意义的话,对脑死亡的患者也是没什么情面可讲的。
因为 2019 年的猪脑研究虽然恢复了猪脑细胞中一部分的代谢活动,但始终没有检测到有序的脑电活动,这说明即便是「复活」的猪脑依旧无法和有意识的大脑相提并论。如果大脑都没有意识了,那么这个「死而复生」也就没了意义。
在这一点上,头号网红马斯克看得就更清晰了。他曾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被问是否投资永生科技时表示「大家都要去死,是件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