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销量、营收和净利润等各项数据的下滑,小牛电动一一作出了解释。其中提得最多的,是供应链危机、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疫情导致的线下门店客流锐减。
价值研究所认为,这些客观因素当然是小牛电动业绩滑坡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原因。最能体现核心问题的,其实是毛利润及毛利率的下滑。
二季度,小牛电动毛利率仅录得20.3%,低于去年同期的22.7%和一季度的19.1%,且同样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要知道,小牛电动一直定位高端市场,高单价、高毛利是其一贯的特点。如今毛利率出现持续下滑,则揭示了小牛电动经营战略的受挫。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小牛电动旗下都靠NQi、MQi和UQi三个系列的两轮电动车打江山,这些产品无一例外对准中高端市场。不过从去年开始,小牛开始调整产品线,发出了向下沉市场进军的信号。
比如去年上半年发布的GOVA系列新品,还有主打女性用户的C0和电动滑板车K系列,均下探到3000元以下市场。其中,被寄予厚望的F0在首发促销阶段,通过商家和电商平台提供了合计600元的补贴,其起售价低至2099元,和小牛过往的高端定位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从下滑的营收和销量来看,向下沉市场进军的策略如今很难说有多成功。而毛利率被拉低,更加凸显了这项新战略与其高端化定位之间的矛盾。
当初帮助小牛电动闯出一片天的高端市场,现在也靠不住了?
小牛电动难解争议:卖得贵就一定高端?
在小牛电动的众多标签中,“两轮车界特斯拉”是最响亮的一个。而这个外号,也概括了小牛电动的几个主要特点:价格定位高端市场,强调产品的科技属性,营销及销售流程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思维。
不得不说,在电动两轮车行业处于混战的时期,尤其是在雅迪、爱玛两大巨头沉迷价格战的阶段,小牛的高端化定位给市场带来了难得的新鲜感,也重塑了消费者认知。
彼时,虽然雅迪已经提出了高端化策略,也成功让那一句“更高端的电动车”的口号在全国各地的电视荧屏前回响,但电动两轮车市场的竞争依然停留在营销和价格上。2015年6月,爱玛就发起了著名的“击穿底价”活动,全系列产品均宣告大降价。虽然雅迪没有第一时间迎战,但也通过发力营销抵御爱玛的冲击。
也是在这一年,小牛电动首款产品小牛智能两轮电动车N1横空出世,几乎凭一己之力重塑了电动两轮车高端市场格局。
26岁担任华为副总裁、38岁成为百度CTO,被誉为天才少年的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身上,本身就带着浓厚的互联网和科技色彩。而创立小牛电动后,他又将这种气质注入了公司研发、管理团队中。
资料显示,小牛电动创始团队成员大多有华为、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的工作背景,高端、科技感十足的品牌的调性和爱玛、雅迪有显著差异。率先使用锂电池,并通过大力宣传突出其长续航、轻便的优点,固化大众印象,则体现了典型的互联网营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