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交 > 科普中国

地球上正在发生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常驻编辑 科普中国 2022-08-21 白垩纪   生物   陨石   物种   化石   恐龙   年前   地球   人类   发生   事件
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根据前5次的经验,科学家研究发现,每次物种灭绝都会造成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生物短时间内从地球上集群性消失。而现在,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导致动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因此,物种正在以比过去快千倍的速度灭绝,人类正在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在恐龙化石遗址考察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地球上正在发生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历史上的传染病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历史上的传染病,包括黑死病(Black Death)、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和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也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对人类都构成的极大的威胁,尤其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疫情——新冠肺炎(COVID-19)。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疫情——新冠肺炎(COVID-19),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8月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591683619例;死亡病例达到6443306例。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人类的活动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之后,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人数诞生了,而人类的诞生给地球带来了很多未知的变化。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生物。尤其是数百年前进入科技时代之后,工业的快速发展更是加剧了生态的不断恶化。人类进入科技时代之后,虽然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成功飞出地球开始探索宇宙,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了。尤其是对地球大气层的破坏,人类滥砍滥伐,汽车、飞机和化工厂每天都会排出各种各样的废气,导致大气层里面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对于地球所带来的变化是比较大的,随着人口的膨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球在“饱和”的生物环境下逐渐遭受到破坏,因此,地球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或许一直在进行中。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空气污染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10个人就有9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空气污染每年导致700万人死亡,其中40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即主要由燃料燃烧产生的固体和液滴混合物;道路交通产生的二氧化氮;阳光与工业设施和车辆排放的污染物发生反应产生的地面臭氧;以及燃烧煤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无形气体二氧化硫。微观污染物PM2.5非常微小,它可以穿过我们身体的许多层保护,如粘膜和其他屏障,进而损害我们的肺、心脏和大脑。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化石遗址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人类还是毫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也没有做出任何保护地球环境的措施,那么当地球的气温升高6摄氏度之后,地球的生态系统就会彻底崩溃,冰川将完全融化成水。到了那个时候,陆地变成沙漠,临海地区被海水淹没,地球上原本的生物将无法存活下去,大部分生物都会迎来灭绝的结局。据资料。自人类出现以来,由于人类的干扰,生物灭绝的速度比之前快了差不多1千倍左右,甚至有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我们地球上将有1/6左右的物种或将灭绝。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气候变化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专家们的研究表明,进入2021年后,我们对气候的变化感知尤为突出,5月份北极圈迎来了百年罕见的高温天气,温度飙升至30摄氏度,此外,相关数据表明同样被高温袭击的还有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内华达,在美国西部,最高温度能达到83摄氏度,近5000万民众的生活受到影响,热死的人多达600,这种现象堪称史无前例。A1Y拜客生活常识网

数据显示,100年以来地球的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0.6摄氏度,作为地球天然空调的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一直生活在北冰洋的北极熊,正在面临物种灭绝的险境,而这些现象都是地球温度变高之后出现的。近些年来,全球的生物种群在大规模的减少,加上气候巨变,地球持续变暖,引发的气候现象越来越严峻,所以很多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正在进入到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之中,或者是可能已经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过程之中了。

相关阅读:

  • 恐龙在灭绝之前,身上就出现了羽毛,跟今天鸟类的羽毛有何
  • 史前9米翼龙“死亡之龙”出土
  • 已经消失的远古生物,进步的飞龙—翼手龙
  • 「趣味科普」小小的“宝石”,亿年前的问候
  • 8三星堆怪思:中生代时期的它!进化本质上是智慧进化
  • 四川乐山一餐厅发现恐龙足迹,为白垩纪早期雷龙留下
  • 首次发现装甲恐龙
  • 「世界」现代蛇类从恐龙灭绝流星坠落的数个幸存物种演
  • 罕见!蒙古发现一千多个白垩纪末期的恐龙足迹
  • 科学家复原一亿多年前内蒙古戈壁上的恐龙,太艳丽了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