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之陨
有没有这么一件事,你每每想起,就会耿耿于怀?尤其是事不大不小,较劲犯不着费劲,解决又找不到办法?
如果有,那一定是你ofo小黄车的99元押金还没退。
时隔数年,再次说起这个话题,不由得想起曾经校园里的一道道黄色风景线。
短短两三年间,能从一个校园团队,成长为手握百亿融资、产品推向全世界的独角兽。迄今为止,也没有几个公司的发展速度比得过ofo。
只是,曾经的年少有为,如今早已变成笑话与嘲讽。
01 天选之子
戴威的人生开局,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堪称完美。
但也许正是这种过分的完美,给其后来的失败埋下隐患。
其父戴和根,高级经济师,曾先后担任中铁四局总经理、中国中铁总裁、中铁物资董事长、新兴际华集团党委书记,现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家里有钱有权,从小便是精英式培养,照着学霸的剧本一步步走。2009年,戴威从老家安徽高考移民到北京,凭借“特长加分”,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
不少人质疑其中的猫腻,一度闹得满城风雨。不过没有直接证据,很难说出个所以然。
大一刚开学,戴威加入知名的北大自行车协会。期间上山下乡,有过多次千里骑行经历。
据他后来所说,创办ofo的初衷,就是因为大学四年里丢了4辆自行车……
第二年,初涉商业。
戴威用零花钱把咖啡店的夜间运营时间承包下来,给校友们提供突击备考的时间。一晚一个位置十来块钱,热水、小吃全程供应。
生意一度火爆。但后来咖啡店倒闭了,这个由兴趣而生的项目自然无疾而终。
第三年,当选学生会主席,拥趸与日俱增,俨然成为北大风云人物。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2013年毕业季,戴威没有留校深造,也没有急于投入社会大展身手,而是选择去青海大通县东峡镇支教一年,教数学。
当地极为偏僻,隆冬时节温度低至-25 ,每天的伙食费仅3元,吃的只有土豆蘸盐;更没有暖气,晚上要穿6双袜子。
那一年,每个周末,他都要踩两个小时自行车往返于县城。崎岖的山道上,日复一日看着山间景色在身后掠过,奇秀的山色云光与现代社会有些割裂。
他萌生出通过自行车创业的想法。
次年,戴威回到北大攻读经济学硕士,召集几个同窗好友创办ofo,全名就叫“东峡大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但几个学生,哪里有资本运作?学生会主席的身份这时派上了用场。经由学弟的引荐,戴威见到了北大校友、天使投资人肖常兴。
万万没想到,自己连夜做的20多页ppt,老学长看都没看一眼,直接就给了他100万,并留下话,“下次有机会再细聊”。
这就是北大金字招牌的魅力。
第一个项目是“骑行旅游”,这种模式一听就很难搞,需求太小众。
但戴威固执地认为,只要把规模做大,一切都能迎刃而解。虽然账上只有100万,他想到的并不是开源节流、提高效率,反而是疯狂烧钱补贴:
自行车按照会员身高、体重量身定制,功能饮料、水果全程供应,骑行团后面跟着一辆后北车,到地方后还必须住星级酒店。
有时候,队伍里的老大爷都忍不住问:小伙子,你们带我们这么玩,能赚钱么?
结果可想而知,肖常兴赞助的100万,不到半年就只剩400块。
年轻人无所畏惧。首战失利后,戴威又接连尝试了三个新方向,自行车体检、二手自行车交易、高端自行车分期,全部与自行车有关,都很新潮,也毫无意外地都黄了。
后人广为人知的ofo小黄车,是他第五次创业,几个合伙人都是自行车协会老友,学马克思主义的薛鼎、学考古的张巳丁、学教育的于信、学国际关系的杨品杰。
再加上学经济的戴威自己,乍一看五花八门、毫无联系。
时值2015年,Airbnb和Uber的共享经济风吹进中国,受此启发,ofo团队决定放弃小众的骑行旅游,转而走向学生需求最大的上下课校园单车。
9月2日,名为《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的帖子,在北大校园传开,这是戴威和小伙伴薛鼎、张巳丁熬了两个通宵写成的单车宣言:
100多年来,有很多北大人改变北大,也改变了世界,这次轮到你了!?
曾经学生会主席身份的好处,再一次彰显出来。
共2000名师生同意贡献出自己的单车,戴威也承诺这2000人共同拥有这2000台自行车的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