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放弃主权生存几率大,还是不放弃主权的生存几率更大?
将产品的自主性暂时让出去,是张兴海目前的押注方向。
其实,在张兴海的从商生涯中,有过很多次赌局。
1986年,张兴海投资创建巴县凤凰电器弹簧厂,花光了8000元全部储蓄;
2003年,得知东风有意找一家合作伙伴上微车项目时,张兴海马上表达意向,成功进军汽车业并经营至今。国有大型汽车集团与民营企业联手造车,这在我国还属首例;
也有输得很惨的时候。2016年前后,小康股份斥资约16亿元收购ST景谷的股权,后者是位于云南普洱市景谷县的一家上市公司。
在股市里面,喜欢买ST(SpecialTreatment)股票的股民一般被视为赌性很重的人。有人能够低价收货大赚一笔,有人则血本全亏。而小康股份在控制ST景谷的两年多里,浮亏了4亿元,这其中还不包含对公司的无息财务资助所包含的各种隐形成本。
不管是输是赢,参与一场又一场的赌局,似乎已经是张兴海人生的主要构成。
NO.2
[ 第一场似乎赌输了 ]
与华为合作后,从某些层面上讲,赛力斯开局第一场好像赢得很漂亮。
今年上半年,赛力斯的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4.6万辆,同比增长204.51%,其中赛力斯品牌累计销售2.2万辆,同比增长884.98%。刚刚过去的8月,赛力斯品牌的月销量还冲破了一万辆,同比增长1277.91%。
然而,在这场交付盛宴中,受益者或非赛力斯。
2022年赛力斯中报显示,新能源车大卖不仅没有挽回亏损,公司反而“亏得更多”。
2022年上半年,赛力斯累计亏损17.17亿元,相较于去年的4亿余元,亏损数额同比扩大了258.97%。
而华为呢,根据之前华为高管透露的消息,在智选模式下华为与厂家的分成大概是1:9。有媒体以售价29.48万元的问界M5四驱性能版举例,表示华为大概能拿到2.948万元,其中20%为技术授权费用,大概是6000元,剩下2.4万元为华为各大商城的销售费用。若该模式为真,那么在智选模式下,销售收入则正是华为收入的大头。按上文提及的比例计算,华为大概能拿到赛力斯应付的费用接近7亿元。
这基本跟赛力斯上半年激增的广宣及销售服务费相当。今年上半年,赛力斯的“广宣及服务费”较上期增加了约10亿元。

赛力斯2022中报
华为帮造车,赛力斯得付钱;帮卖车,赛力斯也得付钱。如果赛力斯能赚钱,这笔生意起码划算,但现在的情况却是,赛力斯宛如给华为打工。
说白了,在目前卖电动车普遍不赚钱的背景下,华为凭借着核心技术能力,选了一个相对“狡黠”的角色,确保商业闭环的完成。
而赛力斯则充当“冤大头”,承担了所有电动车目前不能消化的成本。
更冤的是,在品牌推广层面,赛力斯的收获也有限。在消费者看来,他们买的牌子就是“华为牌”,毕竟这辆车的前期规划、设计、后期营销、售卖都跟华为紧密联系,说它不是“华为牌”,就仿佛在说——你们抓捕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
为了这段合作,不少赛力斯非高层的人员也吃尽了苦头。
张冰是赛力斯在北京区域的一名渠道运营人员,据他介绍,在渠道端,华为主要负责销售,赛力斯则主要负责交付和服务。
“我们跟华为编的人完全两个待遇。一周里面有好几天加班到半夜12点。活多还钱少,我这岗位以前一辆车提成是15元,现在只有1元。”
张冰说,赛力斯管理层因为持有股票,受益较大,但赛力斯大部分员工都是“苦角儿”。
综上,外界可浅窥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弊端——被动、利薄、活儿杂。
NO.3
[ 赛力斯有没有前途?]
要讨论赛力斯有没有前途,无非要搞懂赛力斯跟华为的关系能不能长久。如果长久,它是不是华为智选模式的唯一伙伴?如果不长久,那么赛力斯能否从这段合作中汲取营养、自立自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