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onyak制作出的LED虽然能发出可见光,但发光效率却极低,相比每瓦15流明的白炽灯,红光LED每瓦只有0.1流明。
这种情况下,可见光LED能否商用都不好说,甚至还不清楚具体的用途。
对此Holonyak却做出大胆预测,认为将来白炽灯一定会被LED所取代。
然而通用电气公司却并没有重视这份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通用电气创立人之一正是发明出白炽灯的爱迪生

)
一怒之下,Holonyak离开通用电气,来到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挑了一小撮电气工程和物理专业的学生,来与自己一起研究可见光LED。
据了解,Holonyak一直将实验室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规模,目的是有足够精力来教导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

Holonyak在实验室
他的学生们也不负众望。
其中一个名叫M.George Craford的学生,就在1972年研发出了掺杂氮的磷砷化镓(GaAsP),发明了第一颗橙黄光LED,亮度达到先前红光LED的10倍,标志着LED向提高发光效率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后,新材料不断普及,可见光LED的光谱也拓展到了红、橙、黄、绿、翠绿等颜色。
在1993年蓝色LED出现后,可见光LED真正开始突飞猛进,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照明设备之一。
连续搬砖30小时后,他走上科研道路
除了最广为人知的发明红光LED,Holonyak的人生还有许多传奇的经历。
尽管他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但他的父母都是来自东欧喀尔巴阡山脉的移民。
父亲老家在深山里,母亲则是在山谷的孤儿院里长大,两人来到美国后才得以相识。
他们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虽然他的母亲小时候曾在神父家里当仆人,但也从未被教过认字,只有父亲会写一点字。
于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Holonyak,母亲对他上学的期待只是会读书写字就行,这样好方便给在外地煤矿上班的父亲写信。

来源:伊利诺伊大学
顺理成章的,高中毕业后Holonyak就不再读书,选择去中央铁路工作,但他很快发现打工人的日子没那么容易(doge)。
在一次连续加班30小时后,他终于发现“自己不适合从事艰苦的工作”,下定决心用自己攒下的钱去上大学。

他考上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在1950年完成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后,又进一步攻读了硕士、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他成为了两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John Bardeen的第一个研究生。
在John Bardeen的带领下,Holonyak从事量子阱和量子阱激光器的研究,而这正是LED的核心技术之一。

Nick Holonyak和导师John Bardeen(来源:伊利诺伊大学)
就这样,Holonyak一步步为红光LED的发明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