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自从2011年推出第一款手机以来,它就与高通进行了深度绑定,在产品力的挖掘上更注重对产业链供应能力的挖掘,而非自主研发。当然在智能手机产业链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决策无可厚非,但小米对高通的过度依赖则决定着小米在技术上无法突破高通的高度。
但问题在于,高通只是一家芯片公司,尽管它设计手机芯片肯定会着眼于它的应用场景,但依然不如直面用户的手机厂商对需求了解得更透彻。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华为、三星、苹果之所以站在行业顶端的根本原因:
它们可以直接通过用户反馈来进行芯片设计和系统级优化,并以此构建自己的产品特色,但是其他厂商却要通过高通来实现对芯片的设计和优化,同时因为芯片面向的是所有厂商,那么就不可避免会有侧重。
而且最主要的是,即便所有厂商都用高通的同一款芯片,那么搞过芯片的显然更了解硬件优化与整合。
需要说明的是,芯片只是手机相关技术中比较关键的一环。
有人说手机高端与否看价格就够了,这句话明显有些片面。固然存在一些主打安全、奢华的手机,是靠外观设计或者通信特色成为手机中的“奢侈品”,但此类手机只是面向极小一部分人群,不具有普遍性。而面向大众的智能手机高端与否,我认为除了设计、配置以及价格之外,整体呈现出的技术水平才是基石。
小米在这方面显然努力不够。
第二件事:定位上的迷失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曾经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能人所不能。
我认为对于手机行业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
手机的利润空间,就是成本和销售价格的差价。那么谁能够实现在同样或者相似的配置下,让成本变得更低,让销售价格变得更高,那么它的利润空间无疑就会更大。对于手机厂商来说,生存空间的扩大,其实就意味着要做这样一件事——降低成本,提升溢价。
小米这么多年来的制胜法宝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能猜到,那就是降低成本。
我记得小米之前一直有个口号,叫“极致性价比”。它做成的是什么事情呢?就是将一部手机在相同配置下降低成本。比如说相同配置的手机都卖2500,成本都在1600,小米通过它超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成本降到了1200,那么在实现同样利润空间的前提下,小米可以将售价做到2100。那么这个时候,性价比也就产生了。
而小米做的比这个还要“极致”一点,它主动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它把价格压到1900元。
那有人会说,小米这不是在做慈善吗?
怎么可能,性价比优越必然会刺激销量,进而极大提升总利润空间。比如说2500元卖出去100万台手机,2100卖出去200万台手机,那么1900就很有可能卖出去400万台手机,因为它会将原先1900——2500元范围内的其他所有手机比下去:在相同配置下,别人没它卖的便宜;在相同价格下,别人没它性能好。
那么总利润空间呢,自己可以动手算一下。
销量的提升必然会影响市占率的提升,同时增加小米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进而继续保持在成本控制上的优势。而且性价比会减少手机厂商在营销端的压力,也就是花同样的钱,它能卖出去的手机肯定会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