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回过头看一看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电机、电信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集成电路、原子能技术等,可以发现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硬科技在起关键性、变革性、引领性作用,都是硬科技催生了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
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句名言:“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那么只要有国家的地方就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对立。
距今2500多年前,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通过对以古希腊城邦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的详细研究,对国与国之间冲突对立的本质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1、全球大国的宝座交椅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正在加速改变世界,数字技术驱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场景、新应用、新模式、新经济不断涌现,蓬勃兴起。
而究其根源,还是光、电、半导体、芯片等硬核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软件等数字技术在起关键性、革命性、引领性的作用。
时光荏苒,当人们几乎已经淡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时候,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国际关系研究专家格雷厄姆·艾利森称这场战争为“修昔底德陷阱”。一个崛起的新兴大国必将挑战现存的守成大国,而守成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从而导致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过去500年间3个全球性霸权国家——荷兰、英国、美国实现霸权的途径以及它们与挑战国之间的竞争可以发现,虽然大规模战争(热战)曾经是国家竞争中“卡脖子”的主要手段,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这种“卡脖子”的手段正逐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守成国通过综合运用自身在贸易金融规则、科技、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对竞争者“卡脖子”。
“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跨大西洋与欧洲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优势位置虽是助力荷兰实现对全球航运和海洋贸易垄断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在造船和航运领域建立起来的技术垄断优势,并逐渐建立起一套以荷兰为中心的全球贸易体系。
与荷兰隔海相望的英国无论在地理位置和宗教文化上都与荷兰有诸多相似,而荷兰在全球海洋贸易上的成功也使英国倍感失落与嫉妒。
1652年5月,荷兰选择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冲突,在多佛海峡发动了第一次英荷战争。这场战争持续到了1654年,而英国凭借海军优势强行封锁了英吉利海峡,使荷兰经济陷入瘫痪,并最终认输、承认并接受《航海条例》。本质上,该条例将荷兰排除在一切与英国本土及其殖民地的相关贸易活动之外,被视为英国对荷兰限制英国贸易行为的反制举措。
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失利对以转口贸易为主业的荷兰,及其花了近50年时间才建立起的全球贸易垄断地位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而作为战胜方的英国则是荷兰全球贸易地位相对衰落的最大受益者。
虽然在金融领域中的“卡脖子”策略似乎帮助荷兰获得了第二次(1665—1667年)和第三次(1672—1674年)英荷战争的胜利,但这两场战争的失利并没有对英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发展造成显著的负面冲击。进入18世纪,英国则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贸易和航运业中对荷兰的优势,并逐渐取代荷兰成为新的全球海上霸权国家。
到1780年第四次英荷战争开始时,荷兰帝国早已是强弩之末,英国在18世纪末期的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取胜之后,彻底将老迈的荷兰帝国送入了历史的洪流,同时也开启了持续了200多年属于“日不落帝国”的霸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