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荷兰的战争失败导致在1787年国内的“爱国者革命”。荷兰帝国的崛起和衰落有诸多外因和内因,近200年的帝国旅程,在1795年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征服。
进入18世纪后的英国开启了“海洋贸易 + 海外殖民”的“双轮驱动”霸权模式,并在18世纪中后期发展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国,其所拥有的殖民地数量和面积远超其他国家。
瓦特在1840年前后发明的通过燃烧廉价煤炭工作的蒸汽机恰恰满足了资本家的愿望,同时也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大幕。
到了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值更是达到了世界总产值的1/3,工业出口额也达到了世界总出口额的2/5,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并顺利登上了全球霸权的巅峰。恰巧在同一年,英国未来几十年的竞争对手德国在“铁血首相”俾斯麦的带领下也完成了统一。
到1896年,德国的工业产出已经占世界总产出的15%,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城市化比率已经超过50%,文盲率缩减到小于1%。19世纪末期,德国在化学和电气工业领域的创新潮,在世界中独领风骚。
但日耳曼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朝气,却渐渐转化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心中的恐惧。1870年后,德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在扩大了其经济体量之余,也大大增加了它对于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但德国本土的资源已经无法喂饱这头胃口日益增大的雄狮。
德国“海外殖民地 + 贸易扩张”的崛起方式除了侵蚀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之外,也勾起了英国人对于自身崛起并取代荷兰成为全球霸权的回忆。
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启了对德国漫长而又复杂的“卡脖子”之旅,而这场旅途的终点则是令两国两败俱伤的一战以及随之而来的二战。
1914年6月的一天,一名来自萨拉热窝的青年刺杀了德国主要盟国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将英德及其盟国拉入了持续4年、夺走1000多万条人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及其盟国在1918年11月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1919年6月在法国巴黎与德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凡尔赛和约》及其他一系列条约。
和约苛刻的条款最终导致了纳粹的上台并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毁灭了整个欧洲。在二战中失败的德国再次解体,而作为战胜国的英国也将自己的国力消耗殆尽,将世界霸权的宝座转交给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通过借鉴这些历史上主要国家间“卡脖子”与反“卡脖子”经验中的“他山之石”,可以让我们对当代全球大国间的竞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当今世界的霸主
中国有句成语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战和二战对于英国、德国以及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而远离欧洲大陆千里之外大洋彼岸的美国,则仅仅在二战后期才真正加入战争并收割了战争胜利的果实。
美国顺理成章地接替英国坐上了全球霸主的宝座,并将以英法为主的欧洲西部国家纳入了自己构造的“北约”同盟,正式开启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霸权体系,并一直延续至今。
硬科技本身指那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核心技术、底层技术。硬科技的提法和理念不仅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决策相契合,是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因子,而且代表了广大一线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向科学进军的心声。
切莫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数字技术是与“硬科技”对立的“软科技”。数字技术其实是硬科技中的一部分,它看起来是“软形式”,表现出的却是“硬能力”。
实践已经证明,并且将进一步证明,只有硬科技才能真正引领世界、点亮未来,照耀人类前行!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在美国看似平淡无奇地获取世界霸权的背后,是这个国家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世界工业和经济领域取得的领导地位。而要了解美国如何崛起并最终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则必须将视角延长到19世纪中叶甚至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