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正式入职华为。去华为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同学的“刺激”。
1997年,从天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后,北京的大伯对我说:“深圳华为发展得很不错。”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华为。但华为的招聘要求上写着研究生,我是本科生,觉得不符合要求,就签约了杭州的一家国有企业。
不久后,老家高中同学来杭州找我玩。
见面后,我得知他去了华为,同学说:“任老板人真不错。”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任正非。在同学嘴里,华为奉行只要员工干得好,就会给到相应的高报酬。

来源:视觉中国
同学跟我一样是本科毕业,我心想:他可以去,我是不是也能试一下?
再一打听,同学说他一个月的工资有4000多后,我又被“刺激”到了,因为我的工资只有800元,都是一个学校毕业的,高中的时候我也并不差,怎么大学毕业后差了这么多?
同学给了我华为的招聘电话。我联系到了华为的HR,对方听了我的介绍后,给了我当时华为面试官的电话,让我联系她。
跟华为面试官通过话后,我又经历了5轮面试。其中两场面试场景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次是电话中出题让我写一个SQL语句,另一次是现场面试写一段C语言代码。面试的人都很专业,立刻抓住了我因紧张犯下的小错误。
不过我依然得到“你通过了,可以去深圳工作了”的消息,离开招聘现场的时候,还是有点怀疑月薪是否真的有4000多,于是我又去跟负责招聘的秘书MM确认了一下,她回答:“放心,4000(元)以上肯定是有的,大胆地去买机票吧。”
彼时,我刚在杭州工作一年多,每个月除去生活费基本剩不了什么钱。我背上背包,拿出仅有的2000多元钱,买了一张去深圳的机票。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
一次“冒险”
去华为的决定,更像是我平淡生活中的一场“冒险”。
首先是来自家人的不理解。收到华为的offer后,听我说要去深圳,连我那见过世面的高级工程师老爸都担心从国企去私企工作变不稳定,老妈的第一反应是“深圳的生活水平那么高,一碗面就要10元钱,你去了受得了吗?”
我只能回复,管不了那么多了,去了再说。
紧接着是来自公司方面的阻力。在当时国有企业不太好申请离职的。领导都不希望我走,一开始还跟我谈,甚至还打算把我调到市场部或工程部,岗位任我挑,同时可以把我的工资和奖励提高一些,我都没同意,一门心思的要去华为,搞得领导后来都不理我了,对我的离职申请冷处理。
不得已之下,我只好跟公司请了假,一个人跑去了深圳。
当时有一个同事比我早一周过去,我也算在深圳当地有了接应,就在他出租屋的客厅里打地铺凑合了半个月。
进华为后,我们都需要先去深圳党校培训一个月,那个月不用干活,每天锻炼、学习,月底我依然收到了半个月的工资,有2000多元钱。我想,华为真是太好了。
不过每天的学习课程安排得是很满的,白天学习产品知识,晚上学公司文化、价值观。培训期间每天早上5:30就要起床,晚上10:30才能睡觉。很多同事当时是从研究所等事业单位过来的,不少人受不了这种节奏,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住的是三人间宿舍,有一位室友就因为受不了辞职走人了。
这也是华为的常态,来的人多,走的人也多。我入职时的工号是14507,(后来换了两次工牌。)但当时华为的实际员工大概七八千人。

我觉得也很正常,毕竟找工作也要公司和个人彼此同频,才能共同走的长久。虽然外界称华为是给入职员工“洗脑”,但我不这么想,我觉得自己是在工作中学习知识,而且在工作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事情。
华为的公司文化“以客户为中心,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也成了贯穿我工作和创业始终的核心理念。
正式入职后,我的第一份岗位是做系统测试,回想起这个,我依然有点生气。当时我觉得自己是计算机软件科班出身,去了华为就是想开发编码,结果让我做测试。
虽然觉得不舒服,但最后我还是屈服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华为给的太多了。记得当时公司还组织员工进行“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的辩论。不过,华为在岗位安排上也算灵活,尽管是测试岗,但我依然可以做开发,开发测试代码。期间,我开发的自动化测试平台,成功申请了6项(国际/国家)专利,现在在网上依然可以搜索到。除了收到华为给我的奖金外,我觉得荣誉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