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凌晨1点,David已在沙发上坐了快7个小时,他的直属领导、以及领导的领导,无一幸免均在裁员之列,David回忆起当时,对36氪形容:“就像海啸过来,无能为力,等着被淹死。”
决定命运的邮件还是来了。David几乎不抱希望地点开,邮件中套路化地介绍马斯克如何努力工作、并让大家周一仍在家办公,David只注意到一句话:your employment is not impacted(你仍被雇佣)。
他“活”下来了。
11月4日晨间,绝处逢生的David仍在补眠中,在旧金山工作的猎头Cara已经和同事全员待命,这一天,Twitter员工的简历如雪片般飞来,他们发给员工搜集个人信息的表格,一个下午就有上百人填写,而且都是华人。
网上流传的求职互助表格,供员工填写个人信息
Cara理解候选人们的焦虑。在美国,失去工作意味着失去居留身份,但这轮裁员的混乱与血腥,依然让Cara大受震撼。
被裁员后,曾经骄傲的工程师们不得不放下姿态。一个候选人曾在Twitter有接近20万美元年薪,被裁员后他告诉Cara:只要能续上工作签证的公司,哪怕薪水只有15万美元甚至更低,他都可以立刻到岗,“候选人急得火烧眉毛。”Cara对36氪说。
但眼下却是湾区2020年以来最糟糕的求职时刻。
金门大桥以南,苹果、谷歌、Meta、Snapchat、Lyft等数千家科技公司挤在旧金山市区和海湾南部,从Meta总部开车到Apple Park,只需要20分钟。可一个周末过去,这块狭小的区域忽然多出3000多个推特离职员工。
11月9日,推特裁员后一周,Facebook母公司Meta也启动万人大裁员。加上Lyft、Stripe等中型公司几乎同时裁员,整个湾区就业市场人满为患。几乎同时,湾区大厂停止招兵买马。一向激进的亚马逊、苹果相继冻结招聘岗位。
2022年,部分湾区科技公司裁员情况;图片由36氪制图
如今手起刀落、无情裁员的硅谷大厂们,在2021年还是另一幅面孔。
湾区大厂们能用50%的涨薪幅度囤积人力——亚马逊为了应对激增的在线购物用户,仅在英国就招了2.5万人;Meta员工数量从2020年末5.8万人,涨到今年9月8.7万人。
员工们没有想到,一年前,他们还是Meta、推特、谷歌争抢的人才,一年后,他们被一封邮件踢出门外,成为硅谷泡沫里那个多余的幻影。
Cara身边的朋友被裁员后,有人情绪崩溃后茶饭不思、甚至好几天失去联络;缓过神来的人迅速计划曲线救国:先去加拿大拿永居,再绕回美国工作;在本轮大裁员中幸免的David,想到还要继续回推特上班,觉得还不如被裁掉。
“大逃杀之后,你逃出来了,现在又要回到那个战场。”David对36氪说。
过去二十年,进入湾区大厂,曾被视作安逸、躺平、“对抗国内996”。华人员工们手握数十万美金年薪,用相比北上深更划算的价格买下独栋House,享受西岸舒适的阳光与海风。如今,这些美好的生活象征顷刻间被摧毁。
根据Crunchbase News统计,截止2022年10月,美国科技行业已有超过4.4万名员工在此次裁员潮中被解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