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陈琦按:
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快速发展的5G高速网络环境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也包括艺术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在音乐和绘画领域近些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艺术界的新宠与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人工智能在未来的艺术领域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它是否能够替代人类进行有激情梦想,有创造性的工作依然是大家最为感兴趣的话题,本期TRex-1667以自己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富有创新与建议性的思考与实践,藉此也希望我们的公众号能够开始拓展艺术与科技相关的话题。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人工智能技术以几何极的速度迅速发展。得益于电子计算机的硬件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人工智能从科技领域开始出现在各行各业生产活动中。近两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更是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开始涉足音乐、视觉艺术及设计艺术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就在今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的一场博览会美术比赛上,一幅名为《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绘画获得了一等奖,这原本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赛后作者发布的一篇声明却震惊了整个西方艺术界,这幅作品是通过当下最流行的人工智能绘画软件“Mid journey”绘制生成的,这款软件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短,而且一直以快速精美的人工智能绘画,而获得诸多用户青睐,但是由其生成的绘画图像在艺术比赛中获得大奖,这在艺术界是第一次发生的事件,因此西方美术界开始非常关注其人工智能绘画的未来前景,人们开始对人工智能绘画的艺术性、伦理性、技术性进行广泛深入讨论,甚至有一部分艺术家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与强大的计算性能面前,发出了艺术已死的极端呼声。
我们也许大可不必对人工智能绘画过早地进行定义,因为该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未知部分等待艺术家去探索。近期,有位艺术家就以一种出乎寻常的方式对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进行多次实验,并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出了下面这幅名为《我是谁?》的图像作品。该作品从绘画风格以及视觉表达上都与传统人工智能绘画极其相似,但是它们背后生成的底层逻辑与深层原理却大相径庭。
传统人工智能绘画是以输入关键词为工作前提的,比如,若想要生成这幅名为《我是谁?》的图画,一般的关键词会设置为:女性、白色衣服、黄色皮肤、莲花、具象表现主义风格等。然而这幅作品在创作生成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输入这些关键词,而是不断向人工智能程序反复提出一个问题,那便是:我是谁?然后再通过一种类似于图灵测试的方式不断发问,人工智能软件在这样的追问下出现过崩溃,输出异常和异形输出等情况,人工智能程序在反复的尝试理解,学习这一问题后,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