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有自主意识能和艺术家一样进行艺术创作?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对什么是人工智能?这个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才能够继续地深入探讨。
由于影视作品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对人工智能,有一种人类外壳拟人化形象的理解,但导致这一因素,主要还是因为人们总喜欢以自己的视角去理解认知其他的事物。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外形是无形的,它是一种数学语言化,逻辑化的抽象存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工智能的载体计算机就是以数学的二进制语言为基础而存在的。
对计算机而言,无论是多么华丽的画面,多么优美的旋律,多么深邃的思想文字通通不过是以0和1所组成的代码串符而已。以下图为例,在计算机键盘上的字母,数字符号,输入到计算机当中时,都不过是一个长达8位的二进制代码,这也是在计算机语言当中常常说到的一个名词:字节。
在了解了计算机基本语言之后,我们暂时将自己传统的认知放下,并尝试着以一种极其理性的逻辑方式,带入到人工智能的运行模式当中。
目前人工智能绘画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基于计算机的深度学习模式进行的,学习的第一步便是对图像的识别。与人类的视觉系统、感知系统所不同的是,计算机在接收到同样的光电信号之后,它们所认知的方式并不是瞬间区分物体的,而是统一将图像切割为若干等同大小的网格,再对每一网格中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并计算其与相邻网格相似度的概率,从而识别物体。这便是为什么在我们看到人工智能识别物体时,总是以长方形为选取单位。
在人工智能经过对图像的识别学习后,便开始进行实际绘画的部分。与人类的绘画逻辑截然不同的是,人工智能的绘画更像是以橡皮擦除的(减法)一种绘画。在绘画的初期阶段,人工智能会先将一些随机的图像信号导入的画布当中,之后再根据之前所输入的指令,比如之前所输入的指令当中有花朵的词语,对画布中的光电信号进行擦除,无关或被认为是无用的部分。然后不断重复这一步骤,直到生成最后的图像。
这种绘画生成方式,初期并不是非常成熟,尤其对于细节的刻画,并不能够做到人类艺术家那般的细致,这也是为什么?那幅在科罗拉多博览会获得大奖的艺术作品饱受诟病的地方。在我们对图像进行放大以后会发现其人脸部分以及空间顶部深处部分,极其缺乏细节的表现,这便是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在初期的主要弊端。同时由于这一技术的特点,使得人工智能在对于一些比较宽泛的关键词,比如“中东人”这一词不能够做出非常精细的刻画,以至于生成后的图像显得诡异且不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