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切都是披着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外衣,平台负责寻找客户、中小银行/民营银行负责提供资金,一旦平台或客户暴雷、银行就遭遇重大损失…比如前文所述的富民银行和微众银行。
从去年蚂蚁集团事件后,金融监管、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开始严厉起来。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个人存款的通知》等陆续发布,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商业银行和小贷公司应在本地开展业务、不能通过互联网开展异地业务。
目的是管控金融风险:本来一个村镇银行每年只能吸储放贷1个亿,可通过互联网却吸储放贷了100个亿、金融风险就放大了100倍。
04
存款安全吗?
有些人或许疑问,银行的贷款也会违约、某些场景消费贷也会暴雷,那这些中小银行的存款还安全吗?
50万以内的本息绝对安全,这不是银行保证的、而是2015年发布的《存款条例》保证的。

银行贷款出现坏账很正常,只要金额控制在一个范围内、金融机构自身就可以消化掉。另外,银行绝对不同于理财公司、P2P机构、网贷平台等,它有着严格的监管——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等。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真正倒闭的银行也就包商银行一家、并且个人储户不管存款金额多大都没有遭受损失。
未来或许会有银行倒闭,目的是打破金融牌照信仰、刚性兑付信仰,让投资者有风险意识…自担风险、自享收益。
哪怕出现银行破产这种极端的情况、只要保证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本息合计在50万内就绝对安全,这不是银行在赔付、而保险基金在赔付。
以前我们经常自怨自嘲,因金融专业知识有限、因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因自己贪图高收益、因自己太迷信刚性兑付、因自己对金融机构的信仰……所以被割了韭菜、高位套牢站岗、本金血亏无归。
万万没想到,这回居然轮到了正规金融机构、竟然也有银行掉进了互联网场景消费金融的大坑、因平台暴雷而被割了韭菜。
不过这也未必是坏事,吃一堑长一智、个人投资者被割了无数次韭菜后才完成了金融风险教育,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需要“吃一些亏”才能更好的合规、合法、合情、合理的经营赚钱。
只有这样,金融系统性风险才能彻底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