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一下出现了3个名词:上焦、中焦、下焦,它们合称“三焦”。
三焦是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
“腑”是干嘛用的?这得跟“脏”合起来讲——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传化物”就是运输和转化的意思。

所以,六腑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呈管道形,不能被堵死,否则运输和转化就没法实现了。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其中,按部位来说,肝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而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看到这里,明白了吗?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就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经络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双向两车道,而三焦在躯干上走,上面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经络,好比双向八车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条经络都重要。
三为什么“中焦不通,上火下寒”?
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如下: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如雾:上焦心肺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温养全身脏腑组织,故又称“上焦主纳”;

中焦如沤: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并通过脾升清转输,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故又称“中焦主化”;
下焦如渎:下焦主分清泌浊、传导糟粕、排泄二便,故又称“下焦主出”。
在人体圆运动中,需要火从上往下降,以温煦肾水,同时,需要水从下往上升,以滋养心火。火本来是往上升的,水本来是往下沉的,因此要想火降水升,就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
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弱,则中气不足,气路不通,火就降不来,就会“上火”,同时肾水得不到火的温煦,就升不上去,就会“下寒”。也就是说,脾胃强,则中气足,则中焦通,则上下焦贯通,气血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所以,回到本文开头,当一个人有了“上火下寒”的症状,或因中焦不能交通导致上下焦出了问题时,中医多半会建议他从中焦治疗,重在调脾胃。

四
中焦不通,如何解决?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目的有二:一是,让脾胃升降正常(解决“气机不通”),二是,将中焦湿气祛除(解决“中焦湿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