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就要艾灸出场了,一方面,它可以调脾胃以畅中气;另一方面,它可以补阳气以除湿邪。这样一来,上中下焦一气贯通,身体的“交通堵塞”解决了,水火既济,也就不会“上火下寒”了。
一般而言,可以艾灸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
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后极易上火,建议用2种方法解决:
第1种:引火归元
这是多数人习惯用的方法,主要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

其中,涌泉应当放在最后灸且不可缺少,这样才算彻底完成“引火归元”的过程。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热水泡脚,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边泡脚边搓后腰,效果更佳。
第2种:重灸关元
人体阴阳升降有其固定规律,若元气足够充足,阴阳就会规律运行,该升则升,该降则降。而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灸之可补充元气,让真元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症状就会逐渐消失。此时,若能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艾灸,上下联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