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是常用的补益方剂,也是很多人心中补肾药的首选,有些人更是不管自己是否需要、是否对症,每天都要吃上一些。
但实际上,是药就不能随便吃!
在没有症状的前提下,中药作用在正常的机体,会引发正气郁滞、气血碍阻、痰湿滋生等病理变化;而如果药不对症,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网络配图)
六味地黄丸是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共6味药组成,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可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
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高血压、早搏、脑出血后遗症、精神病、眩晕、失眠等心脑神志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的慢性肾炎、男性不育、乳糜尿、血尿、肾病综合征、尿毒症、遗精、血精、不射精、淋证、癃闭、遗尿等;消化系统疾病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食道炎、便秘等;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肺气肿等。

(网络配图)
原为小儿专用方
六味地黄丸首载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不过,六味地黄丸并非钱乙首创,而是钱乙在东汉名医张仲景所创八味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了附子和桂枝两味药而来。
为什么要减去附子和桂枝呢?
“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方,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就是说,减去附子和桂枝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合小儿使用。
现代临床上,六味地黄丸也的确常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例如小儿发育迟缓、小儿反复感冒、小儿糖尿病、小儿遗尿等。

(网络配图)
所以说六味地黄丸是八味肾气丸的减方,原本是专门针对小儿疾病所设的补肾方。
今以“补肾”扬美名
如今,六味地黄丸声名卓著,却是因其“补肾”的名号为人们熟知、追捧。
而这也许要溯源自国人那久已有之的“补肾情结”。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补肾”情结始终不见衰减。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重要脏腑之一,对肾的重视原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把握不住肾的生理特性,进行乱补与滥补,无异于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结果就是——补肾补肾,越补越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