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定价者眼里,价格定得越低,就越能保护患者的利益、越能体现医院的公益性。然而,这种想法显然是荒谬可笑的,在财政补贴远远无法补偿劳务收入的差价时,要求医生用爱发电印钞是不切实际的。
其次,价格制定者主要来自价格主管、卫生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就是说,一群外行在制定价格,你却拿他们没办法。他们只看见医生高收入可能带来的问题,却没有看见医生付出的五年又三年的努力和承担的风险。
另外,在目前的医药价格体系里,并没有对医生劳务成本的精确测算,医生的人工成本只考虑了时间因素和基本的耗材,没有考虑不同项目的操作难度,也没有考虑医生深造、继续学习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并不能反映医疗服务的真实价格。
在广东,一个医生收治一位住院病人,每天查房、分析病情和检查检验结果、书写病历、设计或按需要更改治疗方案并且随叫随到,所有这些付出换回的诊查费只有3块钱/日。
而发达国家是怎么测算医务人员的劳务价格的呢?在美国,医疗服务的价格由利益相关团体(医生护士、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等)谈判决定,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考虑不同服务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医疗服务运行成本(包括医疗责任险)以及医生培训的机会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专门负责及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委员会,由各大临床专科的医生代表组成,另外还要依照GDP增长变化、法律政策的变化和全国保险覆盖人群进行改动。
再回头看看中国,不仅价格制定不合理,还缺乏健全的价格调整机制。举个例子,重庆市目前执行的医疗服务价格是在测算2002-2003年物价和工资成本的基础上制定的,然而,2002年,重庆市社会平均年度工资为9863元,而2012年已经涨到了45392元。这么多年来,除了新增和部分修订外,价目表没有进行过全面的调整。
我们怎么走到了这一步
上述的这种扭曲的医疗服务价格的起源要追溯到建国初。1950年,国务院在全国卫生会议上,明确了中国医院的福利性质。因此,为了表现医院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最初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的时候,就是走的亏本路线。
然而,医生干着亏本的活,那么拿什么钱来填这个窟窿呢?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社会物价水平低,民众的医疗保健需求有限,财政的拨款投入也较多,因此可以勉强维系收支。
由于我们是一个需要时刻体现优越性的国家,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