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淡得失,才能静安我心。
曾几何时,公务员这三个字是让人感觉舒服的、体面的,甚至是高大上的称呼。不论上到国家机关还是下至基层一线,体制内、铁饭碗、保障好、有人求……是绝大多数人对公务员这个职业最为简单粗暴的印象。
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公务员热”的那些个畸形年份,一个职位有上千甚至上万人激烈争夺,其中不乏大量硕士、博士;有的父母为了子女能走进体制内,不惜一切代价发动各方关系确保孩子的公考万无一失;有的家庭甚至抛出一年考不上考两年、两年考不上考三年,只要爹妈不死,就一定保你考上公务员的荒唐言论。
整个社会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大有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感。的确,公务员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份不错的工作,看着较为光鲜,收入也算稳定,如果不犯大错基本不会存在失业问题。但现实和历史反复告诫我们,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的兴衰期,即便是再“金”的饭碗也有打破的那一天。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公务员热”已呈逐步降温态势,人们也慢慢对这个职业有了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中央八项规定的横空出世,犹如雷鸣般的一道闪电,将公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牢笼,击碎了一部分公务员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一丢丢引以为傲的“官本位”思想。尤其是对于很多在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同志来讲,十八大之前公务员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公务员这个职业被时代赋予了全新的定义,那就是肩上责任更重大了、监督约束更有力了、作风转变更彻底了。
当然,也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仍然试图活在十八大之前,他们挣扎、困惑,与当下的各种新常态显得格格不入,于是乎就产生了抱怨情绪、消极思想,总认为工作压力陡然增大了、没人请吃深感失落了、监督目光无处不在了、工资收入变得一般了。面对激荡的社会变革,特别是那些尚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却又无比彷徨的80后、90后公务员们,到底应该如何抉择?是选择贪图安逸还是顺应时代大潮,是选择离开体制还是负重前行,这恐怕是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老同志们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迷茫?
1.肩上担子重了,工作出现不适应。早已习惯了安逸舒适,习惯了一成不变的套路,习惯了一张报纸一杯茶的自由自在,面对突如其来、多如雪片的工作安排显得无所适从,在压力层层传导中渐渐迷失自我。
2.监督成为常态,内心焦虑感重重。胡吃胡喝全面禁止,没了各种“局”也便没了存在感;干工作越发僵化保守,总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批评处分;和同事之间刻意保持距离,总害怕有人会给自己“挖坑”,于是深感已经无法适应政治生态的急剧转变。
3.灰色收入没有,手头工资紧巴巴。以前从不发愁米面油,现在掰着指头过日子;福利待遇下降了,攀比心理上升了,自然会出现强烈的落差感。
4.工作强度加大,身体频频亮红灯。加班加点已成为新常态,不按时吃饭、不按时睡觉,情绪差、爱发火,再好的身板也经不起折腾,于是便产生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混世心态。
其实,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既然被赋予了社会属性,也就有了喜怒哀乐。张爱玲说过:“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变独自哭。”处在迷茫期并不可怕,但如果没了迷茫,那说明思想已经足够接近枯萎,也就是说可能离死不远了。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姑且暂时抛开公务员们应该拥有的理想信念不谈,单就拿对得起某一种职业的基本道德操守来说,任何的观望和悲观态度都是极不可取的。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也许你会吐槽,公务员加班真的很辛苦、收入真的很微薄、升职真的很渺茫,看到其他行业人员的光鲜亮丽,总觉得人家活得自在、收入可观,可现实往往如你所愿吗?毕竟谁也不会把最苦逼的一面轻易展现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