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笔谈》是:以文学为桥梁,纵横情怀;以武学为桥梁,切磋技艺;以书法为桥梁,研谈笔墨;以健康为桥梁,释怀养生。文学、太极拳、书法、养生都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康桥笔谈》愿为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优质的回答。真诚欢迎您的到来!如果喜欢《康桥笔谈》,敬请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转发!您的每一次参与都是我创作优质内容的力量源泉!

第一辑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康桥
13.傩舞
(1)文县池哥昼
文县池哥昼傩舞,又称鬼面子,主要流传在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及天池等地,是白马藏族生活中一种古老独特、原始古朴的群体祭祀舞蹈,因表演时头戴面具,亦称白马面具舞。
在白马藏族语言里,池哥是山神的意思,昼就是舞蹈。每年春节期间,文县铁楼藏族乡各村寨都有池哥昼的习俗。正月初五,白马藏人在寨子的大场里预习面具舞,正月十三开始正式跳。

舞蹈者头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萨、小丑等模样,挨家逐户地欢跳,意在为村民驱鬼除恶,驱邪消灾,避难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和顺。
池哥昼是山寨群体性活动,有固定的表演舞步和程式,各个寨子表演的角色、人数、面具、装扮、动作又不完全相同,一般由池哥、池母组成,以舞蹈贯穿始终,表演服饰、道具、形式、舞姿有别其他歌舞,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厚的娱乐色彩,是集舞、歌、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
白马藏族没有文字,池哥昼的传承只能靠口传心授,千百年来,它承载着白马人的喜怒哀乐。

(2)永靖七月跳会
永靖傩舞戏流传于甘肃省永靖县杨塔、王台、红泉和三塬等乡镇汉族聚居村。它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头颅崇拜、巫术崇拜等祭祀仪式的产物。由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必神舞、赛坛等祭祀仪式组成。
傩戏内容多为封神、三国、家事等,主要剧目有《五将》《杀虎将》《庄稼人》等40多个。
永靖傩舞戏是多种文化的积淀,是宗教、民俗、音乐、舞蹈、面具艺术等的复合文化体,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康桥原创作品,敬请关注,请转发!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欢迎关注《康桥笔谈》头条号!
作者简介: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康桥笔谈》是一个“以文学为桥梁,坐而论道;以武学为桥梁,切磋技艺;以书法为桥梁,研谈笔墨;以健康为桥梁,释怀养生”为宗旨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平台始终秉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文学爱好者提升文学兴趣,激发创作热情。
【风格定位】经典文章推送,合格产品介绍,美文点赞打赏,同道评论交流。
【笔谈特质】追求文章质量,厚爱乡土文化,传承传统文明,交流兴趣爱好。尽力做到兼容并蓄,雅俗共赏,为您找到一个倾诉、沟通、交流的出口,满足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需求。走进康桥笔谈,就有志同道合的文友、武友及书法爱好者与您惺惺相惜,携手共进。
【投稿指南主要刊发文学爱好者的精品原创力作,追求高格调、高品味、高质量。
【好看小说】主要刊发原创小说,要求内容健康向上、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
【美文共赏】主要刊发原创美文,要求主题鲜明、可读性强、文笔优美、不落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