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肾功能发展的因素中,尿蛋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多数肾病早期多存在不同程度肾小球基底膜发生损伤,导致大分子蛋白从尿液中流失,形成蛋白尿。
尿蛋白是反应肾病早中期发展的关键指标,其中存在大量尿蛋白的情况,影响着病情的整体发展走向及预后。尤其是表现为肾炎、肾综的病理类型。如膜性肾病、iga肾炎、局灶阶段性硬化症、微小病变、系膜增生性肾炎等等。因此在早期要尽量抑制肾脏内部炎症反应,减少对肾小球的冲击。尿蛋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肾衰竭发生风险。
但有些类型的肾病仅仅早期控制尿蛋白还不够,要长期延缓肾功能的进展,同时也需要多关注到其他方面的情况。

今天需要强调的这3类肾病,相比其他类型肾病尿毒症风险更高,甚至排在前五名。
- 第一类:尿毒症“祸首”——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相对进展比较快的一类以肾小球损伤的肾病类型。长期高血糖或糖尿病引起的全身血流动力异常是造成肾小球硬化的主要因素。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为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的情况,继而开始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发展到中期则出现持续尿蛋白,成为导致肾功能进展加速的主要原因。
尿蛋白、高血压是影响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但要延缓肾衰竭的发生,只稳定尿蛋白还不够。另一方面还需要把血压、血糖控制的稳定,主要从根本上减轻因血液流通异常导致的肾小球硬化的情况,更是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所以这两项指标必须都控制住,而不只要求尿蛋不转阴。

稳定血压、血糖目前沙坦、普利、列净类等药物是主力军,都具有降压、降糖、降蛋白及保护肾功能的多重作用。且适应范围广,肾小球滤过率在20以上的患者基本上可用。
建议是肾友们应该在可承受范围内,积极使用这些具有明确阻断肾衰竭风险的药物。
- 第二类:难缠的肾病——高血压肾病
与糖尿病肾病同属于继发性肾病。高血压肾病进展速度却并没有那么快,但同样不能轻视。多数肾友本身是有至少5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造成了肾脏功能的损伤。而肾小球、肾小管等肾细胞的损伤,造成肾功能调节体内水钠作用失衡,反过来也会导致肾性高血压的出现。
加剧全身性血压的升高,甚至造成恶性高血压,对肾功能的破坏力非常强。

多数患者由于肾小球的损伤也会出现尿蛋白,但往往比较轻。其中比较难搞定的就是血压。
持续的血压升高会加重肾脏内压,导致肾脏血流极不稳定,进而加速肾小球的硬化及肾小管的纤维化发展。
稳定血压需要注意服用降压药,多数患者坚持用药可以稳定血压在130/80以下,继而可以降低肾衰竭风险。但需要注意血压的不稳定性,多关注肾功能的稳定性,还有定期测量血压,注意其他影响血管健康的疾病。

- 第三类:“遗传性肾病”——多囊肾
多囊肾属于遗传性肾病,与基因异常相关。分为婴儿型和成人型两种。成人型发展多年的肾衰竭的风险更大。部分人可能出现血尿、蛋白尿的情况,但影响肾功能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肾功能下降后,肌酐升高肾脏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肾脏内囊液增多,会造成肾内压升高,引发高血压、腰痛等症状。且肾结石导致的感染风险比较高,对肾功能威胁非常大。
因此多囊肾患者更改关注高血压、及感染的情况。治疗过程中可以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西药抑制感染和中医药加速囊内液消化吸收为主,可以稳定肾功能,降低病情恶化复发风险。
肾友们若还有其他肾脏病问题,可点击→肾有问题了,找健康~·一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