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医师承
古人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为良医”。中医药学博大精深,相信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深入思考,持之以恒,终会达到高深的境界。我们都知道医圣扁鹊医术高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扁鹊的一身医术是从何处而来的,其实他是师承长桑君潜心学习了多年的医术才有了后来的造诣。
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也是一门灵活性与个性化极强的学问,众多国医大师也曾有过跟师经历。粗略统计 60 位国医大师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家传者 6 位、师承者 9 位、家传师承结合者 6位、师承院校结合者 10位,家传、师承和院校教育结合者 8 位,从这些数据可见 65% 左右的国医大师都受过师承教育。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师承也因此有了迅速的发展。《中医药法》开始实施之后,民间中医师承考核开启了新的历程,通过五年的中医师承学习,民间中医可以参加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通过考核之后可以合法执业、行医,还能够开设中医诊所,为民间中医师承群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国家深化师承教育一年后,中医药行业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全国各大高校开设中医学专业增加至89所,越来越多的医学生选择以中医的方式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据卫生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54243个。其中,中医类医院4566个,比上年增长328个;而中医类研究机构45个,比上年有所减少;中医类诊所数量最多,有47214个。而2018年则在前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已突破百万大军,可想而知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在不断的增长,人们对于中医的需求也随着国家的重视而活跃起来,中医师承教育更是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发展机遇。
中医师承需要打破地域性
不过,中医师承也有很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各地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他们的体质也不一样,生病的病因、疾病谱也南北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中医理论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学术流派一直是学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不断的发展、理论升华,指导临床。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很多中医医师一生都在同一个地方学习、行医、教学,最终导致了自身医术发展缓慢,学习交流是个人进步的基础。我们熟知的多数名医大师都曾有过游历行医的经验,这也是他们能够快速成长的原因。
因此,中医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当中,最需要做的就是打破地域性限制,将各种治疗手段、诊疗方式进行交流、升级,这样才会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中医师承未来的方向
作为中国古代的中医学习方式,中医师承发展到如今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当中,中医师承也需要不断变化和升级,否则无法适应如今的社会,而中医师承面临的就是淘汰的命运。
目前,师承教育的发展现状还尚未跟上时代发展。院校教育是目前各个领域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中医药学亦是如此。
目前最科学的方式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如何更好地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师承教育模式成为构建现代中医师承教育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国的中医药发展状况来讲,真正的实现中医药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医药师承教育在职称晋升方面的优先特权使得这项教育形式更具吸引力,期待这项教育形式真正的给中医药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