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高发人群为中年女性
此外皮肤皮脂分泌的增多也导致蠕形螨感染的几率增加,促使局部皮肤炎症反应的发生及加重。大约有20%的患者肌肤类型为敏感性,这考虑到各种内外因素维持并扩大皮肤的慢性炎症最终导致玫瑰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损伤有关。
表现为伴有不同程度的角质层含水量下降,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PH值升高及皮肤乳酸刺激反应的阳性率较普通人显著上升的情况。这些均反应了玫瑰痤疮患者敏感性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因此更容易在高温高热、日晒、情绪激动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下出现瘙痒,灼热等皮肤感觉异常症状。
3、玫瑰痤疮相关因素
使用热水洗脸可能是玫瑰痤疮的危险因素,其原因可能是洗脸温度过高不仅会加剧玫瑰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外,还会激活TOll样受体途径2、辣椒素受体通路,从而促进炎症因子及炎症趋化因子的释放、激活天然免疫,维持并扩大整个炎症过程。伴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也可能是玫瑰痤疮的危险因素。
国外曾报道患有乳糜泻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及应激性结肠综合征等胃肠疾病的患者比起正常人玫瑰痤疮的发病率更高。胃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最近有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玫瑰痤疮有关联,但对于这一方向的研究仍留有争议性。
![](/img.php?url=https://img04.71396.com/al/cr/7dd51e2d8e5d5c05.jpg)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了玫瑰痤疮的发展。玫瑰痤疮尤其是口周/鼻型的玫瑰痤疮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这类病患通过系统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症状消退明显。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其二者关联较弱,幽门螺杆菌不足以认为是玫瑰痤疮发病的重要原因。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可能触发玫瑰痤疮并对其炎症过程起维持作用,尤其是丘疹脓疱型的玫瑰痤疮。既往研究中还发现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也与玫瑰痤疮相关,与本研究结果具有差异,其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患者大多是女性,其与男性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此外,尚有报道认为紫外线、不同性格、饮食习惯等也可能是玫瑰痤疮的危险因素。
二、了解玫瑰痤疮中医证候信息的聚类,对本病的记载可追溯于黄帝内经
现代中医医家对玫瑰痤疮所持观点不完全一致,因此尚无明确的分型标准。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将其分为肺胃热盛证、热毒蕴肤证及痰瘀互结证三种证型,根据三型的表现我们可以将其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及肥大型三种西医分型相对应。
但我们在临床诊疗实践时常会发现,既往的这种辨证分型与临床上的玫瑰痤疮患者的证候往往不相符合。因此如果按照传统的分型辨证论治的情况下常常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根据地域环境、地区人民生活习惯等不同也造成不同地区患病人群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img.php?url=https://img04.71396.com/al/cr/27d3adf3606a56a5.jpg)
因此不拘泥于既往的辩证分型,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去寻求一种更为客观的分型方法来指导临床的治疗也愈发重要。古代中医对本病的最早记载可追溯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刺热论》有云:“脾热病者,鼻先赤。”《外科大成》曰:“酒渣鼻…先因肺经血热内蒸,而后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乃成。”
《医宗金鉴》也认为:“此证生于鼻准头及鼻两边。因胃火熏肺,更因风寒外束,血血瘀凝结。故先红而后紫,久变则黑……”由上可见,古代医家多认为此病病位多在肺、胃、脾,多因素体内热加之外感风寒而致血热内蕴并与气血相互搏结于肌肤,日久则血瘀凝结而成。目前现代中医对此病的辨证也多由热及瘀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