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高发人群为中年女性
导语:玫瑰痤疮,曾称为酒渣鼻,中医称之为“酒皶鼻”,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国外报道,俄罗斯发病率为12.3%,德国发病率为5.0%,美国发病率为2.0%-2.3%,爱尔兰发病率为12.3%。
一、玫瑰痤疮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还需重视
1、概述
近年来,国内玫瑰痤疮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西医针对玫瑰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其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种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及神经血管功能异常为主导的,与遗传、皮肤神经血管功能遗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蠕形螨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紫外线照射、吸烟饮酒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甚远,对其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中指出:“脾热病者,鼻先赤。”《诸病源候论•酒齄鼻侯》:“此为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齄,赤疱匝匝然也。”《医宗金鉴·外科治法要诀》:“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疫落赤肿疼。”《三因方》:“肺热,鼻发赤擦,俗名酒渣。”
《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总的来说,中医认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是内外合邪所致的一个疾病,多由于肺胃积热上蒸,复感风寒,日久痰瘀交阻而成。长期嗜酒或者嗜食肥甘厚味可为其一个诱因。
2、临床特点
目前众多国内外报道均提示玫瑰痤疮的高发人群为中年女性,这可能是由于玫瑰痤疮是一个发生于面中部的损容性疾病,而女性往往比起男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表,在皮肤出现情况的时候更会及时就医。此外,由于女性对肌肤更为关注,更可能因为采取不当的保养或治疗而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的损坏,这也使得女性比男性的皮肤更为敏感。
加拿大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超过46%的玫瑰痤疮患者的病程在10年以上。大多数玫瑰痤疮病患的病程多为1-10年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本研究只限于福州地区的玫瑰痤疮患者,易受选择研究对象局限及样本量小等偏倚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鉴于患者的就诊意识及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的不同也可能对此造成影响。
国内外以往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玫瑰痤疮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通常是首发也是最常见的症状,皮损通常累及2个部位以上,且多以鼻部、颊部等面中部为主。
因为玫瑰痤疮患者与正常人相比通常存在神经血管调节受体的相关基因的异常,这类人群在受到紫外线、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刺激后皮肤的抗菌肽异常活化、炎症因子释放,最终导致皮肤的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异常。
这些因素也会加重皮肤神经血管调节的异常,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出现异常,使得玫瑰痤疮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血管的高反应性表现。因此玫瑰痤疮患者初期通常因为血管功能的改变先出现反复的一过性的面部潮红或是长期存在的皮肤红斑的症状,而后在数月或数年后才出现毛细血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