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秋天不吃蟹,一年难再见。
入秋的江浙沪,出入酒楼食肆,不沾一丝蟹味,想必很难出门。现在,大闸蟹个头肥满,大规模上市之门已开启,各大电商平台摩拳擦掌,定让吃货们不停地说“蟹蟹”。
有数据显示,中国2021年大闸蟹产量超过72亿只,每个中国人人均约5只,72亿只约109万吨,也催生了近2000亿的市场规模。仅上海一个城市,2021年就吃掉了6万吨,可见,中国人对大闸蟹情有独钟。
此情此景,让外国人好生羡慕,纷纷在想,如果我的国家能有如此庞大的吃货大军,何愁大闸蟹不灭?奈何,“横着走”的大闸蟹表示,听我说“蟹蟹”你,我好不容易避开吃货,求你们别折腾了,还是安心让我泛滥吧!
尤其是德国、美国和比利时,深受大闸蟹折磨,为了对付大闸蟹,各国已黔驴技穷了,都渴望中国去“帮忙”。
那么,大闸蟹在我国有何历史?它是如何在国外泛滥的?又是如何把德国、美国和比利时“逼疯”的?
关于大闸蟹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特有”物种,在北至辽宁、南至海南的各通海河流中,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作为杂食性动物,在幼体时,大闸蟹吃浮游生物,比如细胞藻类、轮虫等,长到发育阶段时,它酷爱鱼、虾、蚌、蚯蚓、蠕虫、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另外,大闸蟹不忌口,还常常在腐臭的动物尸体上大快朵颐。
大闸蟹十分依赖环境温度,据悉,18~25 是大闸蟹最适宜生长的温度,高于30 摄食量少,体质差,高于35 会停止摄食,“茶饭不思”,生长呆滞。若环境温度低于10 ,大闸蟹将钻进洞穴里,开启冬眠模式。
大闸蟹拥有“断肢重生”的功能,当受到蜕壳不出、机械损伤或强烈刺激时,比如人抓住它1~2只步足,它就会断掉被抓住的步足逃跑。
这是因为它遇到危险时,附着在基节与底节间的肌肉会强烈收缩,折断面会断开,由于构造奇特,不久之后又能长出新足。不过,这功能只局限于性成熟之前。
在繁殖上,雌雄交配后,随着母蟹的大小,抱卵的数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100g以下的母蟹可抱卵20-30万粒,100g以上可抱卵40~70万粒。母蟹抱卵生活2~3个月后形成蚤状幼体,幼体离开母蟹经历5次蜕变成蟹苗,蟹苗洄游,人们按需进行养殖或放流。
我国大闸蟹历史悠久
在《周礼·天官·庖人》中记载,有一道青州进贡来的“蟹胥”,则为蟹肉酱。到了秦汉时期,螃蟹则是水边居民的食物。到唐代,诗仙李白一首“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更是飘逸、浪漫和洒脱。
到了宋代,美食界大咖苏轼如此说道:“不识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看来苏轼一生中,螃蟹不可辜负。
到了近代,尤其是江浙沪地区,个别地方甚至把大闸蟹当作艰难度日的食品,或当作闲暇时间的零食,现代人见了,直呼暴殄天物。
现如今的中国,大闸蟹已经成为了人人追捧的网红美食,俗话说“秋风黄酒两只蟹,纵是天人不思归”,吃货们纷纷感叹,“终于等到你,我的蟹蟹。”富人吃的唇齿飘香,穷人只能望蟹兴叹。
在70多亿的产量下,“江海21号”、“光合1号”、“长江1号”、“长江2号”、和“诺亚1号”这5个优良品种的大闸蟹占据半壁江山,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