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窖1573品牌被透支的风险,值得泸州老窖高度警惕。
金梅| 作者 砺石快消 | 出品
计划经济时代,泸州老窖称霸的时候,汾酒、五粮液、茅台在江湖中不过是尚未崛起的小弟。
经历了极左极右的惨痛失败,国窖1573终于横空出世,让泸州老窖重振雄风。
从2015年开始,年年喊着要重回前三的泸州老窖,今年上半年财报一出,连第四的位置都被汾酒抢走了。
面对渐行渐远的前三,泸州老窖怎么了?
1
江湖霸主陨落
由于拥有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的酿酒窖池,拿下行业浓香白酒近9成老窖池的泸州老窖,被誉为“中国第一窖”“浓香鼻祖,酒中泰斗”。
1954年,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特别指出要用泸州老窖大曲款待各国首脑。从建国之初到上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的泸州老窖特曲是中央特供,能流通到地方的非常稀少,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泸州老窖也以较高的价格进入市场销售,成为白酒行业的引领产品。原本受政府限制的白酒行业放开后,面对嗷嗷待哺的全国白酒市场,各类酒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市场的洪流中,摆在泸州老窖等中国名酒面前的有两条路:1、提价,继续保持高端、奇货可居的身份;2、走量,拥抱广阔的白酒蓝海市场。
五粮液选择了前者。1985年五粮液集团的产量仅为2000吨,面对供不应求的白酒市场,五粮液开始了持续的提价、提升品牌形象。它逐渐占领了消费制高点,并拼命与红酒、洋酒抢滩高端市场。
汾酒选择了后者。1985年,通过不断扩充,汾酒产量突破8000吨,相当于当时全国13种名白酒的产量总和。1986年,汾酒成为全国第一个产量突破万吨的企业,“汾老大”开始冉冉升起。
但彼时的泸州老窖酒厂领导班子发展理念不同,内部斗争严重,导致市场关注度降低,加之多年来的霸主身份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守旧思想,让其反应非常迟缓。
1988年,国务院放开名酒销售价格限制,本来有了更多提价空间的泸州老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名酒变民酒”!通过主动降价,直接告别了高端白酒阵营,拥抱更为广阔的“民酒蓝海”。将高端白酒市场第一品牌的位置直接让给了五粮液。
这次严重的战略错误,让泸州老窖几乎永远告别了江湖霸主之位。
民酒虽然市场广阔,但鱼龙混杂的小厂众多,竞争非常激烈。中低端酒想要垄断市场,对产能和销售渠道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这正是彼时那些高端白酒需要补课的地方。产能天花板之下,泸州老窖的名头再大,也无法通吃市场。
白酒行业有种说法:“低端看营销,高端看产能”。中低端酒不但价格低、利润低,用户的忠实度也不高,企业很难稳固的占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