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04年袁秀平递交了辞呈,江湖再无此人音讯,但幸运的是国窖1573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2003至201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白酒行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泸州老窖借着东风,凭借国窖1573重回行业第一梯队,在品牌价值提升和经营业绩上取得双丰收。
2005年以前,泸州老窖的年销售利润仅有4500多万元,2010年利润就飙升至43.71亿元,5年增长了100倍,成为2010年中国酒业的亮点。
在此过程中,公司金字塔型的品牌格局基本形成:国窖1573是塔尖,强调品牌的高度和美誉度;泸州老窖是塔柱,强调支撑力;塔基是其它品牌,强调宽度、市场占有率。
泸州老窖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迎来了下一场危机。
2012年底,白酒塑化剂和八项规定,导致公务消费和商务消费的大幅减少,白酒产品销量快速下降。2013年,茅台超越五粮液成为老大,此后的3年白酒行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
面对市场变化,泸州老窖朝着行业龙头的方向,又开始了一场“自我毁灭式”的涨价。
2012年,国窖1573出厂价每瓶从619元上调到889元,2013年又被上调到999元,超过了飞天茅台和普通五粮液。
以泸州老窖的品牌力显然撑不起这个价位,市场反应非常诚实,国窖1573的收入从2012年的75.6亿元断崖式下滑到2014年的8.98亿元,跌幅近90%。此次销售的崩盘,还导致整个公司销售和价格体系混乱,使全系列产品的销售受阻。
2014年,泸州老窖不得已对国窖1573进行了三次降价,从999元/瓶降到680元/瓶,再降到580元/瓶,最终降至550元/瓶,价格近乎腰斩。
4
进不去的前三
2015年泸州老窖再次换帅,新任董事长刘淼“重回前三”的口号,至今已经喊了7年。
2015年,面对集团产能很大、产品很多、市场分散的问题,公司开始砍条码、梳理产品线、停货调价等一系列措施。半年时间,泸州老窖将产品条码由原本3000个砍到900个,给大单品让路。
2016年,白酒行业开始复苏回暖,白酒消费逐步从政商务消费转向个人与商务消费。由于年轻人喝白酒的少了,所以白酒产量连年下滑,但高端白酒市场却是一片欣欣向荣。随着行业向品质、品牌、头部企业集中,国窖1573在集团中的销售占比也逐年提升,从2016年36%提升到2020年的65%。
2017年,国窖1573顺势提价,紧跟茅台、五粮液进入千元价格带,剑南春、汾酒等也穷追不舍,让千元价格带的竞争异常火热。虽然国窖1573站稳了千元价格带,但泸州老窖整体的品牌势能欠佳,这使其与洋河、山西汾酒的探花之争疑云重重。
“高端白酒看产量”,要重回前三,泸州老窖的当务之急是掀开产量天花板。
近几年,在提价上小步慢跑的泸州老窖,开始大力扩充产能。2020年,国窖1573单品销售额达到130亿元,有媒体倒推出当年国窖的销量超过7000吨(据1吨基酒可勾兑1.67—2吨成品酒的规则,其基酒用量至少为3500吨),已高于其此前提到的产能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