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了解同性恋是通过胡军和刘烨主演电影《蓝宇》,据说两位主演当时怎么都演不出导演需要的感觉。没有任何歧视,有点无法理解这是怎么样的感情,随着科技的发展,陆续可以看到一些同性恋的新闻,发现同性恋的人大多很优秀。其中就有画坛的两位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1503年10月,51岁的达芬奇接受了一份委托,在领主宫的佛罗伦萨会议厅绘制一幅大型的战争壁画,主题为《安吉亚里之战》。他对战争有一种很矛盾的情感。
一方面,他为战争的激情所吸引,甚至颇为痴迷,并梦想成为一名军事工程师,还设计过很多战略装备;另一方面,当他近距离体验战争时,又觉得战争是“最野蛮的疯狂”,他写过很多寓言故事,表达自己拥护和平的信念。
因此,在他设计的草图中,他既想表现出战争让人着迷的激情,扣人心弦;又想表现其残酷血腥的惨烈,令人憎恶。
所以,他画了各种各样的战斗场面,来表达这样的主题。列奥纳多最终选定的中央场景,是三名佛罗伦萨骑兵从米兰的将军那里夺取战旗的画面,而被围困的米兰将军虽然身陷败局,却仍然负隅顽抗。
在其中一副草图中,他描画了四名骑马的战士扭打在一起的混乱场面,另一副草图,画的是一匹骏马抬起前蹄要踩踏地上的士兵,还有一副草图,画的是一名士兵用长矛刺中了一位痛苦挣扎的敌军战士。
列奥纳多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马匹的运动状态,如果盯着草图,让人觉得那些马匹和人体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他精心设计的人物面部表情,神态逼真,甚至能感到人物的心情。在一副粉笔草图中,他画了一张老士兵的脸,这名士兵眉毛紧蹙,皱着鼻子,低头瞪眼,发出怒吼,透过画面就能感觉到他当时愤恨的情绪。
而这些其实都是他在解剖学研究中获得的启发。他发现一些控制嘴唇的肌肉会影响鼻孔和眉毛,从而总结出表现愤怒和痛苦表情的描绘方法。
列奥纳多不仅对人类愤怒的表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马的面部表情也进行了研究。在他的笔下,马也同人一样从肢体、表情展现出愤怒、狂暴和仇恨。同时,他用狂乱的粉笔线条,将运动的瞬间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战马在战斗中横冲直撞的动感。

有趣的是,米开朗琪罗也受委托在同一间大厅绘制一副大型壁画,主题是佛罗伦萨获胜的另一场战役。
列奥纳多和米开朗琪罗虽同为文艺复兴的代表艺术家,可他们的习惯、性情却完全不同。
首先,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列奥纳多对宗教习俗毫无兴趣,而米开朗琪罗却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信仰带给他有喜悦,但也有束缚,令他在痛苦中不断挣扎。
其次,他们都是同性恋,但是米开朗琪罗强制自己禁欲,备受折磨,列奥纳多则表现得十分坦然,对拥有男性伴侣也毫不避讳。
第三,列奥纳多是一个非常时髦的人,喜欢穿颜色鲜艳的短袍和衬毛皮的披风。而米开朗琪罗却过得像个苦行者,天天睡在自己布满灰尘的工作室里,很少洗澡,也很少脱下他的狗皮鞋,就靠吃些面包皮过活。
米开朗琪罗的传记作家马丁·盖福德,曾对二人做了简单的对比:“列奥纳多外貌英俊,彬彬有礼,口才极佳,衣着华丽。”“相反,米开朗琪罗有一种神经质的诡秘。”另外一位传记作者迈尔斯·昂格尔,更是直接说米开朗琪罗是“精神紧张、衣冠不整、暴躁易怒”,由于他性格乖张,爱憎分明,所以身边没什么亲近的伙伴或门徒。就连米开朗琪罗自己也曾承认:“我的快乐来自忧郁”。
米开朗琪罗专注于表现肌肉发达的裸体男性,而列奥纳多却更擅长表现主题中的“多样性”。对列奥纳多来说,画人物裸体不在话下,不过,他认为精湛的艺术来自想象力和创新力,因此他的作品表现形式多样,蕴含着很多奇思妙想。用他的话说,“画叙事性作品的画家应在多样性中获得快乐。”
同时,米开朗琪罗绘画的风格也类似硬朗的雕刻,他善于用锐利的线条勾勒形状,不像列奥纳多那样,会在画作中融入细腻的晕涂、影调变化、光线折射、柔和的视觉效果或颜色透视等技巧。
虽然最终两位巨匠都没有完成画作,这两幅未完成的战斗场景,后来位居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遗失画作之列。有句话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许就是面对面的竞争,错失了两幅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