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门周是战国时代的一位民间古琴演奏家。
他居住在齐国首都的西门,当时称为“雍门”,于是人们都称他为“雍门周。
有一次他带着琴去见孟尝君,孟尝君想故意为难他,说:“先生弹琴能使我悲哀吗?”
雍门周直率地回答说:“听曲的人必须自己有过不幸的经历,才可能对悲曲引起共鸣,象你这样养尊处优,是不容易领会悲哀的含义的。
孟尝君承认说:“的确是这个道理。”
雍门周接着又指出了孟尝君当时的处境,说他曾经得罪过秦楚两个强大的国家,随时有被秦、楚灭亡的危险。同时,还为他描绘出国破家亡之后,他的坟墓荒凉的景象。
然后,雍门周才慢慢地弹起琴来。弹完之后,孟尝君伤心地说:“听了你弹的琴曲,使我立即象是一个亡国之人了”。
这个故事和伯牙学琴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它指出:即使是音乐欣赏者,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否则对音乐作品是不容易深入理解的。
现在社会上掀起了国学热,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是好事,不过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深入浅出。
其实很多好文章和故事以前教科书就学过,但是那时真的是死记硬背,一点都不理解,也不知有何用。不如学数学来得有意思,可以尝试挑战有多少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时过境迁,多了阅历,回过头去看真的浪费时间,根本没读懂,更别说领悟了;现在结合自己的经历,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才会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