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女干警张维兰说过一件事:50、60年代有位在农科所上班的老同志,他一路走一路搜寻,看到砖头瓦块就装进口袋里,张维兰不解地问他捡些碎砖烂瓦的干什么,他说办公室的土坯房漏水,要拿这些东西修补房屋用。那些土坯房地面很容易潮湿、反碱、渗水,旮旮旯旯经常长出杂草,于是人们就厚厚洒上一层石灰,用碌碡滚压结实。至于院墙,也和房屋一样的材料,所以,不仅墙头上的草喜欢随风招摇,就连墙身上的草也怪模怪样,长成不同的姿态。从建狱初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草木结构和土坯房一直存在。
青砖房 红砖房


在潍北房屋变迁史上,多种结构形式并存的房子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些房子没什么美观可言,但尽量做到实用。
1952年年底,农场接收了潍北县劳改队的东庄窑厂,这个窑厂以生产青砖为主,到1955年撤销。1953年农场在东横沟村南(潍北南约7公里处)建立了一座窑厂,隶属于当时的副业厂(相当于现在的科区级单位),年烧青砖近22万块、红砖21万余块、方砖10万块,这些砖仅供本场建房使用,但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因为有了自己的窑厂,所以纯正的草房存在2、3年后,有的顶棚换成了瓦片,墙身加入了部分青砖;有的墙体里面是高粱秸外边是青砖或者红砖;有的地基铺上了砖头,墙体则是土坯混杂砖头垒成;还有的地基铺了石头但墙体是土坯、砖头混合制成……因为青砖烧制的复杂性,窑厂渐渐以烧红砖为主,1960年左右,才有不加任何佐料的纯正青砖房,以后慢慢改为青砖红砖混合房,这时有部分草房和木质结构的房子陆续改建为砖房,到1970年左右,红砖房子开始普及。但这时候的房子仍具有多样性,只不过红砖已普遍成为主料,石头、白灰、砂子、石灰这些辅料也占了一定比重。
潍北人的住房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有些家庭可以分到两家砖瓦房了。而那座始建于1953年的窑厂因周边能烧砖的好土全部用完,不得不于1982年撤销转售。同年农场在三分场东建新窑厂一处,年生产300万块以上,不仅满足本场建设需要,还可对外出售。80年代以后,潍北的房屋建筑主要以砖混结构的红砖房为主,没拆除的青砖房愈发陈旧,像历经岁月沉淀的沧桑老人,默默守望在老地方,见证着潍北日新月异的变化。
瓦罐房--潍北最有特色的房子

瓦罐房
在潍北的历史上还出现过一种非常特殊的房子,那就是瓦罐房。这种房子只建在老三场,仅有两排,一排12间房子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像随风涌起的波浪,每间都是弧形的顶棚,很像窑洞的样子。
瓦罐房独门独户,青砖漫铺,不仅是墙体就连顶棚都是青砖一气垒成,砖缝间用白砂灰勾扦。南向开一扇门,一扇窗。门是木门,住户为了保暖大多门帘上挂了塑料薄膜或草帘子;窗户很小,木质架构,镶嵌着小小的玻璃,外边也订硬纸壳或塑料布等防寒材料。地面是土质的,有的人家用三合土(黑土、砂子、白灰),有的人家用石灰,有的人家用砖头整修了地面。为生活方便,住户自觉用草帐子把院子围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简单的院落,他们在这些“院子”里搭建粗陋的伙房,用来烧火做饭。这些房子建于1960年,里面居住的都是留场就业人员,以后也做过别用。这些房子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被拆除,现在到原址还能看到东西两面墙体矗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