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静的长白山深处,有一间小木屋。
这里像是一个绮丽的幻境,小河、大树、野花、菜园,错落有致,勃勃生机。
离小木屋不到十米的距离,长了一丛野生榛蘑,定睛再一看,边上还蹲着一个采蘑菇的小姑娘。
这就是刘佳宁了。小木屋是她的家,眼前的森林,就是她取之不尽的宝库。
她一只手举着手机,绕着屋子采摘蘑菇,门前的道路旁、屋后的榆树上、仓库的柜子底、院里的柴火垛……到处都有野生的榛蘑。
很快,刘佳宁手里的小筐就盖满了一层。
她直起身子,捶了捶腰。丰收的季节,如约到来。
要讲刘佳宁的故事,离不开这片壮美的长白山。
1994年,她出生在吉林省舒兰市境内的长白山区,与森林中的树木一起长大。
在她儿时的记忆中,森林中有数不尽的山珍与野兽,“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也有咬牙苦撑的艰苦,和那些细小的苦中作乐。
“我们这边是村屯,主要收入也是依靠大山。(村民们)真的要勒紧裤腰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才能把孩子供出去上大学。”刘佳宁说。
刘佳宁的父母结婚时,用光了家里攒的最后一点钱,甚至还欠下了一笔钱。
于是,在刘佳宁的童年,等待的孤独就成了记忆里磨不掉的烙印,“采野菜的时候,采蘑菇的时候,打松子的时候,只要能赚钱的时候,(我父母)都在山上,我就一个人在家里等着他们回来”。
等到太阳落下,晚霞中走出了一对男女,带着山货,满载而归。
刘佳宁
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这里的孩子打小就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到了薇菜(长白山地区一种名贵的野生植物)成熟的季节,小孩子会在放学后,结伴去帮忙清理薇菜,清理一斤,可以赚一到两毛钱。
尽管这里的孩子,连放学回家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刘佳宁的小学与家之间的距离是30里,这个数字还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她读初中时,这个数字变成了100里,到了高中,她需要到离家200里地的舒兰市上学。
求学这条路一路延展,直到201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000里。
这一年,19岁的刘佳宁考上了重庆邮电大学,离开了这片森林,为了更广袤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