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又说道:“一个人如果生活窘迫,看到山珍海味,吃相不雅尚可理解,可你的朋友已然身家富有,如此吃相,只能说明他狭隘又自私。
如果在他面前的不是一盘菜,而是黄金千两,他一定会不择手段地占为己有。”
后来,这个朋友果然见利忘义,弃他而去。
有道是:“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饭桌,就像一双无形的眼睛,在一碗一筷,一吞一咽之间,把你真实的品行看透。
吃饭的样子虽然千人一面,但吃相好的人,从来都只有一面。
作家许石林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跟着父亲去病人家里看病,到了饭点时,被留下来吃饭。
那位穿着黑粗布棉衣,打着补丁的老人,为他们端上了几碗家里仅有的捞面条。
小小的木桌上整整齐齐地放上了四个小碟子,装满了盐、辣子、调料和蒜瓣。
一起吃饭时,老人小心翼翼地为面条浇上了醋,轻轻地用筷子撑着面条,拌好了才放到他们面前。
最后,他端起自己手中的面,缓缓地放入口中,神色安详,面带笑容。
生活的困顿不安,并没有让老人忘记餐桌的礼仪,反而因为食物的来之不易而更显敬畏。
其实,餐桌上的规矩,既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
吃饭时只顾着自己,对别人毫不在意的人,不懂得尊重,更没有礼节,一定是自私自利,不能共享的人。
吃饭时举止得体,照顾老幼,对他人彬彬有礼的人,心里有关爱,懂得换位思考,是内心深处表现出来的修养,也是最值得深交的人。
吃饭,吃的是饭,交的是人,换的是心,你体贴入微,别人也会顾及你的感受,你吃相不雅,别人也自然会对你敬而远之。
所以,吃饭要看对人,组局看清“品”,和吃相好的人在一起,才自在。
3
一个人吃饭的样子,就是对待生活的样子
作家杨熹文说:“一个人对吃的态度,会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态度。”
的确,吃饭不仅仅是为了饱腹,吃什么,怎么吃,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观。
汪曾祺无疑是作家中最会吃的一个人了。
一道普通的烧小萝卜,从挑食材到烹饪,他一点都不敢马虎。
萝卜一定要既有水分又有回甘,汤汁要用干贝细细地烧,炜到水萝卜里,才有滋味。
汪老还会自吹道:“我的烧小萝卜名闻海峡两岸!”
在吃饭这件小事上,藏着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藏着他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