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的老伙伴在他自己的宿舍中,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珍藏多年的相册,如数家珍般地向其介绍着照片中的孩子们,讲述着与他们在一起的难忘岁月,讲述着孩子们已长大成人后那照片以外的故事。
每一个所教过的班级毕业时,老伙伴都要与孩子们在学校门口那棵巨大的垂柳下照上一张合影。照片中,盛夏的柳枝轻拂着孩子们的笑脸,而作为教师的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所浮现出的微笑亦有着与柳枝一样的温柔。
端详着一张张的照片,其不由得想起那些普通得使人经常熟视无睹,不为人所注意,插在哪里就在哪里存活并总是默默地把绿荫带给人们的绿柳。
与老伙伴分手那天,恰逢农历的六月十六,老友的同伴说因吉普车没有空调,最好夜间行车,好图个凉快。那一晚,月亮很大,也很圆。在路边学校那棵巨大的孤柳下,老伙伴随手摘了一片柳叶,噙在嘴里,深情地吹起了不知名的小调,曲调苍凉婉转,很是悠扬,也很是动听,更很是让其百感交集……
车开动了,老友抬眼望去,在山区洁净透明的空气中,那棵高大的柳树,宛如一柄巨大无比的佛尘。只是,它不像真正的佛尘那样具有醒目的白色,而似乎是哪位能工巧匠以巨大的碧玉为材所雕琢出的一柄独一无二、翠绿欲滴的佛尘。
吉普车在颠簸中沿着小路拐下了山坡,回头仰望,月光皎洁如水银泻地,那墨绿的树冠,在深蓝色的天幕映衬下,恰似节日那绽放于京城夜空中的绿色礼花……
汽车开出了很远,隔着车窗,老友依稀可以看见他的老伙伴仍然站在那棵高大的柳树下,好像还在向其招手。恍然间,老友忽然觉得,自己的老伙伴多像那棵一直陪伴着他的老翠柳,而且,是与那棵巨大的翠柳一样的高大……
数十年来,因读柳、伴柳、有感于柳,进而更注重于柳,留意于柳。而有关于柳树的信息,更使我惊奇于柳,感佩于柳,并真正地认识了柳:
于2002年8月5日的北京日报上,读到一篇报道:河北隆化的一株古柳,早年间被洪水从山坡上冲下七十余米,斜躺于河边。在特殊的环境里,又被淤泥带着在河里爬着生长,后边的根烂,前边又生出新根,在二百余年的时间里,趋着阳光,向着河水,又爬行了近八百余米。
由2002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看到一则实景报道:中国科考队在北极圈内,竟然考察到了适应极地气候的柳。虽然,为了抵御极地强劲的寒风,其外形已演变成低矮得几近擦着地面生长的植物,但它们仍是柳,仍是适者生存的柳。
在2005年9月14日的北京法制晚报上,见到了新华社所发的一则短讯:河北滦平县红石砬村河沟边的沙质土地上,生长着一株高13.6米,树围达7.3米,树冠阔长18.5米,大枝杈15条,小枝杈33条的古柳。其虽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已呈老态龙钟、木朽空心之状,但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
步入普呈的互联网时代,通过网上多年地留意与阅读,陆续零散地知晓了更多有关柳树那让我惊叹不已的 “奇闻”:
甘肃:“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和海原县)里氏8.5级特大地震中,位于海原县西安镇哨马营一处洪水冲成的沟中,一棵彼时约有400年寿命的古柳,被劈成两半,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如今这棵被人们充满敬意地称之为“震柳”的奇树,其树干底部已经中空,呈枯朽、衰败之态,而其上部却枝繁叶茂,华冠如云。其是一株柳树,却又不仅仅是一株柳树,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感天动地、顽强不屈,恰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固有的精神。”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以干旱缺水著称的新疆喀什地区的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生长着一棵‘千年柳树王’,此千年古柳为旱柳,树高20米,主径2.88米,分7个侧枝,冠幅占地1.2亩……依据‘树龄与胸径之关系测算’的公式推计,以及其枝干年轮和史料相关记载等数据估算,其树龄约计已具2100余年。”
“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巴什兰干乡境内,一棵名为‘九头柳’的古柳,其树干斜卧于地,九个高耸的树冠富有节律地分布着。美丽壮观的‘九头柳’,是一棵有九支树冠的千年古柳,如伏龙斜卧,入地复出,无头无尾,半依山脚,占地约3亩,神奇无比,是传说中的‘圣树’‘神树’。”
西藏:“青藏高原拉萨古城中的唐柳,别名‘公主柳’。相传是唐代的**公主进藏时从中原携有柳树种苗植于海拔达三千多米的藏地,历经严寒地脊而顽强繁衍。现在看到在西藏的柳树,一改在中原看到的柳树那形态飘絮的娇媚,而是虬曲盘结、苍劲有致。树干大多左向盘旋、曲曲弯弯拧麻花似的生长。据说,这是由于内地树种受高原气候的影响所致。”